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稻瘟病基因Pi-d2导入杂交稻骨干亲本蜀恢527的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缩写词 | 第12-13页 |
Ⅰ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1.水稻稻瘟病的研究概况及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研究 | 第13-19页 |
·稻瘟病菌的生物学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稻瘟病菌侵染宿主的基本过程 | 第14页 |
·稻瘟病生理小种研究 | 第14-16页 |
·生理小种的鉴别与命名 | 第14-16页 |
·稻瘟病菌致病分化和致病性变异研究 | 第16页 |
·稻瘟病致病的分子机制 | 第16-17页 |
·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研究 | 第17-19页 |
2.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 | 第19-22页 |
·常规抗病育种 | 第19-20页 |
·生物技术育种 | 第20-22页 |
3.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抗病性基因工程 | 第22-23页 |
·抗病毒病害基因工程 | 第22页 |
·抗细菌病害基因工程 | 第22页 |
·抗真菌病害基因工程 | 第22-23页 |
·改良品质 | 第23页 |
·抗虫性基因工程 | 第23页 |
·抗除草剂基因工程 | 第23-24页 |
·抗逆性基因工程 | 第24页 |
·创造新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 第24页 |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 | 第24页 |
·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 | 第24-25页 |
4.水稻转基因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 第25-26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25-26页 |
·基因枪转化法 | 第26页 |
5.籼稻基因工程抗病育种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第26-29页 |
·籼稻基因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 第27-28页 |
·转化率低 | 第27页 |
·转基因沉默 | 第27-28页 |
·外源基因的低效表达 | 第28页 |
·生物安全性问题 | 第28页 |
·对水稻抗病机制了解不够 | 第28-29页 |
6.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Ⅱ 材料与方法 | 第31-41页 |
1.材料 | 第31-35页 |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1-32页 |
·培养基成分 | 第32-34页 |
·适用于水稻的培养基 | 第32-33页 |
·细菌培养基的配制 | 第33-34页 |
·重要试剂及溶液 | 第34-35页 |
·常用抗生素、激素及其工作浓度 | 第34页 |
·重要试剂 | 第34页 |
·重要溶液 | 第34-35页 |
·重要仪器设备 | 第35页 |
2.试验方法 | 第35-41页 |
·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和继代 | 第35-36页 |
·水稻幼胚培养 | 第35-36页 |
·水稻成熟胚培养 | 第36页 |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 第36页 |
·植株再生 | 第36页 |
·分化培养基试验 | 第36页 |
·部分干燥处理试验 | 第36页 |
·愈伤组织对潮霉素(Hyg)的敏感性试验 | 第36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36-37页 |
·菌的活化与制备 | 第37页 |
·共培养转化 | 第37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及植株再生 | 第37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37-39页 |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37-39页 |
·转基因植株的RT-PCR检验 | 第39页 |
·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39页 |
·转基因植株T_1代的潮霉素抗性试验 | 第39页 |
·转基因植株T_1代的稻瘟病抗性鉴定 | 第39-40页 |
·病原菌产孢子培养 | 第40页 |
·稻瘟病接种及鉴定 | 第40页 |
·转基因材料的农艺性状调查 | 第40-41页 |
Ⅲ 结果与分析 | 第41-55页 |
1.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胚性细胞诱导及保持 | 第41-44页 |
·各种诱导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愈伤组织胚性细胞的保持 | 第43-44页 |
2.植株再生 | 第44-46页 |
·部分干燥处理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44页 |
·不同分化培养基和不同激素配比对分化率的影响 | 第44-46页 |
3.潮霉素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46页 |
4.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与植株再生 | 第46-48页 |
5.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48-53页 |
·PCR鉴定 | 第48-49页 |
·RT-PCR分析 | 第49-50页 |
·报告基因的检测 | 第50-51页 |
·转基因植株T_1代潮霉素抗性分析 | 第51-52页 |
·T_1代植株的稻瘟病抗性 | 第52-53页 |
6.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考察 | 第53-55页 |
Ⅳ 讨论 | 第55-61页 |
1.籼稻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55-57页 |
2.农杆菌介导水稻愈伤组织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57-58页 |
·转化受体的选择 | 第57页 |
·菌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7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筛选剂浓度的确立 | 第58页 |
3.转基因改良稻瘟病抗性 | 第58-59页 |
4.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 | 第59-60页 |
5.后续研究设想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