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5页 |
·立题背景分析 | 第14-18页 |
·退耕还林工程是生态恢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4-17页 |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的保障 | 第17-18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30页 |
·国外退耕还林概况 | 第19-23页 |
·国内退耕还林工程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当代生态经济耦合研究 | 第26-30页 |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展望 | 第30-31页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1-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论文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32-33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第二章 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 | 第35-51页 |
·关于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若干概念 | 第35-37页 |
·系统 | 第35页 |
·生态系统 | 第35-36页 |
·生态系统耦合 | 第36页 |
·退耕还林的内涵 | 第36-37页 |
·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基本理论 | 第37-48页 |
·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系统学理论 | 第37-39页 |
·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生态学理论 | 第39-44页 |
·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经济学理论 | 第44-48页 |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基本原理和内在机制 | 第48-50页 |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基本原理 | 第48页 |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驱动力 | 第48-49页 |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作用机制 | 第49-50页 |
·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类型 | 第50-51页 |
第三章 退耕还林工程对退耕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51-70页 |
·研究区概况及退耕还林现状 | 第51-58页 |
·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51-54页 |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4-56页 |
·研究区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 第56-58页 |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 | 第59页 |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 第59页 |
·数据来源 | 第59页 |
·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保持的影响 | 第59-63页 |
·土壤减少泥沙流失量的估算方法 | 第60-61页 |
·土壤养分损失价值的估算方法 | 第61页 |
·减少泥沙淤积价值 | 第61-62页 |
·减少废弃土地价值 | 第62-63页 |
·退耕还林工程对水源涵养的影响 | 第63-64页 |
·退耕还林工程对维持营养物质循环的分析 | 第64页 |
·退耕还林工程对固碳释氧的影响 | 第64-66页 |
·退耕还林工程对空气净化的影响 | 第66-67页 |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 第67页 |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分析 | 第67-69页 |
·退耕还林还草复合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 | 第67-68页 |
·不同植被类型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退耕还林工程对退耕区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 第70-86页 |
·研究方法 | 第70-72页 |
·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涵义及基本过程 | 第70-71页 |
·参与式农村评估在本研究的应用 | 第71-72页 |
·退耕还林对粮食问题的影响 | 第72-77页 |
·退耕还林工程对耕地面积的影响 | 第73页 |
·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 第73-76页 |
·退耕还林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第76-77页 |
·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第77-79页 |
·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 | 第77-78页 |
·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 | 第78-79页 |
·农村劳动力分配(转移)变化情况 | 第79-81页 |
·退耕还林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第81-83页 |
·退耕还林对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影响 | 第81-82页 |
·退耕还林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 第82-83页 |
·退耕还林对农户消费结构的影响 | 第83-84页 |
·退耕还林前后农户的消费结构的分析 | 第83-84页 |
·退耕还林对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 | 第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基于能值理论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经济效应研究 | 第86-104页 |
·研究方法 | 第86-91页 |
·能值理论介绍 | 第86-90页 |
·数据来源 | 第90-91页 |
·退耕还林生态系统能流状况 | 第91-92页 |
·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分析 | 第92-95页 |
·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能值产出分析 | 第95-98页 |
·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主要能值指标分析 | 第98-103页 |
·环境资源比率、工业辅助能比率与有机辅助能比率 | 第100页 |
·能值密度、人均利用能值及人均农林畜产品能值 | 第100-101页 |
·能值投资率 | 第101-102页 |
·净能值产出率 | 第102页 |
·环境负载率 | 第102页 |
·系统稳定性系数 | 第102页 |
·系统可持续性指数 | 第102-103页 |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黄丘区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研究 | 第104-125页 |
·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型的构建 | 第104-107页 |
·退耕还林生态经济耦合模型构建 | 第104-106页 |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类型的分类体系及判断标准 | 第106-107页 |
·县域尺度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实证研究 | 第107-115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07-109页 |
·指标变量值的获取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09-111页 |
·县域尺度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性分析 | 第111-112页 |
·敏感度分析 | 第112-115页 |
·小区域尺度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实证研究 | 第115-122页 |
·建立不同退耕还林模式 | 第116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16-117页 |
·指标变量值的获取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17-118页 |
·小区域不同退耕模式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性分析 | 第118-121页 |
·敏感度分析 | 第121-122页 |
·小结 | 第122-12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25-128页 |
·主要结论 | 第125-127页 |
·讨论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