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导言 | 第10-17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职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 第10页 |
| ·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呼唤高职教育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 | 第10页 |
| ·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永恒主题 | 第10-11页 |
|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 第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分析 | 第17-24页 |
| ·实践能力的内涵 | 第17-18页 |
| ·哲学研究的角度 | 第17页 |
| ·心理学研究的角度 | 第17-18页 |
| ·教育学研究的角度 | 第18页 |
| ·实践能力的特征 | 第18-20页 |
|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 第20-21页 |
|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1-24页 |
| ·有利于发展学生整合性思维 | 第22页 |
| ·有利于发展学生一定程度的创造性 | 第22-23页 |
|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体性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之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4-30页 |
| ·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 第24-27页 |
| ·专业设置上的灵活性不够 | 第24-25页 |
| ·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体系尚未形成 | 第25页 |
| ·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 第25页 |
| ·师资队伍的薄弱 | 第25-27页 |
|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 ·忽视实践教学工作重要性 | 第27页 |
| ·教学内容陈旧 | 第27-28页 |
| ·实践教学的投入不足 | 第28页 |
| ·实践性教学的质量控制和考核体系不完善 | 第28页 |
| ·高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 ·自我实践的意识差 | 第28-29页 |
| ·专业技能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差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对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途径的六项建议 | 第30-39页 |
| ·改革高职教育的培养方案 | 第30-31页 |
|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要准确 | 第30页 |
| ·确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 第30-31页 |
| ·改革教材编制,增加实训内容 | 第31页 |
| ·改革课程体系—-重点在教学模式创新上做文章 | 第31-32页 |
|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 第32-34页 |
| ·确定合理的特色师资建设目标 | 第32页 |
| ·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 | 第32-33页 |
| ·以人为本,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 第33-34页 |
| ·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 第34-36页 |
|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其作为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4页 |
| ·加大和拓宽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 | 第34页 |
| ·加强高职教学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 | 第34-35页 |
| ·构建“岗位—任务”的实践训练模式 | 第35页 |
| ·建立完善的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 第35-36页 |
|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自主规划意识 | 第36-39页 |
| ·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 第37页 |
| ·鼓励学生建立专业协会,丰富课余实践活动 | 第37页 |
| ·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 | 第37-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作者简介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