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方东美思想的影响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9页 |
| 一 道家玄学与方氏生命哲学体系之建立 | 第9-19页 |
| (一) 确立形上学的研究途径 | 第9-12页 |
| (二) 生命哲学之建立 | 第12-19页 |
| (1) 理论来源 | 第12-14页 |
| (2) 以生命为中心的本体论 | 第14-17页 |
| (3) 注重人的个体生命价值 | 第17-19页 |
| 二 包含道家思想的比较文化学 | 第19-37页 |
| (一) 东西方文化比较 | 第19-30页 |
| (1) 三种文化形态介绍 | 第19-24页 |
| 1. 三种文化划分 | 第19-20页 |
| 2. 三种文化之简介 | 第20-24页 |
| ·希腊文化“如实慧演为契理文化” | 第20-21页 |
| ·欧洲文化“方便巧演为尚能文化” | 第21-23页 |
| ·中国文化“平等慧演为妙性文化” | 第23-24页 |
| (2) 三种文化之比较 | 第24-30页 |
| 1、宇宙论 | 第25-26页 |
| 2、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26-28页 |
| 3、人性论 | 第28-29页 |
| 4、科学 | 第29-30页 |
| (二) 中国文化的复兴 | 第30-37页 |
| (1) “自救”与“他助” | 第30-31页 |
| (2)人与世界在理想文化中的蓝图 | 第31-37页 |
| 1、物质境界、生命境界和心灵境界 | 第31-32页 |
| 2、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 | 第32-37页 |
| ·艺术境界 | 第32-33页 |
| ·道德境界 | 第33-35页 |
| ·宗教境界 | 第35-37页 |
| 三 基于道家的生命美学思想 | 第37-42页 |
| (一) 来自生命的“美” | 第37-39页 |
| (二) 中国艺术的特点 | 第39-41页 |
| (1) 注重艺术才情 | 第39页 |
| (2) 象征性 | 第39-40页 |
| (3) 人文主义精神 | 第40-41页 |
| (三) 悲剧的意义 | 第41-42页 |
| 四 道家思想之底慧及对宋明儒学之评价 | 第42-49页 |
| (一) 宋儒承衰世而开文化之繁华 | 第42-44页 |
| (1) 宋代尊重知识分子的传统 | 第42页 |
| (2) 五代灿烂的艺术成就 | 第42-43页 |
| (3) 艺术和文化 | 第43-44页 |
| (4) 立身治学的伟大风范 | 第44页 |
| (二) 对宋儒之批评 | 第44-49页 |
| (1) “道统”不如称为“学统” | 第45-47页 |
| (2) 固于“道德理性”,欠缺宽容精神 | 第47-48页 |
| (3) 宋儒排斥“异端”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