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 高校本科招生方式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 高校本科招生方式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 文献法 | 第17页 |
2. 比较法 | 第17页 |
(四)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一、 招生与招生方式 | 第19-22页 |
(一) 招生、招生方式与招生制度 | 第19-21页 |
1. 招生的涵义 | 第19页 |
2. 招生方式的涵义 | 第19页 |
3. 招生制度的涵义 | 第19-20页 |
4. 招生方式与招生制度的关系 | 第20-21页 |
(二) 招生方式与高考制度 | 第21-22页 |
1. 高考制度的涵义 | 第21页 |
2. 招生方式与高考制度的关系 | 第21-22页 |
二、 高校本科招生方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9页 |
(一) 高校本科招生方式现状 | 第22-25页 |
1. 全国统一招生:高校本科招生方式的基础 | 第22-23页 |
2. 自主招生:高校本科招生方式改革的趋势 | 第23-24页 |
3. 其他特殊的招生方式:高校本科招生方式的补充 | 第24-25页 |
(二) 高校本科招生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1. 评价标准单一:一张考卷定升学受质疑 | 第25-26页 |
2. 高中平时成绩记载高考无价值 | 第26页 |
3. 高校招生自主权的缺失 | 第26-27页 |
4. 学生选择权被忽视 | 第27页 |
5. 特殊招生制度不完善 | 第27-29页 |
三、 国外大学入学方式对我国高校本科招生方式的启示 | 第29-38页 |
(一) 综合选拔式的美国大学入学方式 | 第29-32页 |
(二) 多样化招生的日本大学入学方式 | 第32-33页 |
(三) 证书制选材的英国大学入学方式 | 第33-34页 |
(四) 美国、日本、英国大学入学方式对我国高校本科招生方式的启示 | 第34-38页 |
1. 在保证高考成绩优秀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 第34-35页 |
2. 落实招考分离制度,赋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 | 第35-36页 |
3. 加强高校和中学的联系,提高高校和中学在招生过程中的参与度 | 第36-38页 |
四、 我国高校本科招生方式的完善 | 第38-48页 |
(一)逐渐增加考试次数,走出一考定终身的困境 | 第38-40页 |
1. 成立专门的招生考试服务机构 | 第38-39页 |
2. 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 | 第39页 |
3. 适当增加考试的次数 | 第39-40页 |
(二) 权威性专业考试与学校综合评价相结合 | 第40-41页 |
1. 权威性专业考试与学校评价相互渗透 | 第40页 |
2. 增加过程性评价在招生中的比重 | 第40-41页 |
(三) 构建多途径的招生方式 | 第41-43页 |
1. 明确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根据培养目标分层次招生 | 第41-42页 |
2. 建立紧密衔接的招生体系 | 第42-43页 |
3. 完善招生方式的各种补救措施 | 第43页 |
(四) 明确院校招生自主权和学生选择权 | 第43-45页 |
1. 明确自主招生定位 | 第44页 |
2. 提高考生的程序性参与度,加强高校间信息共享 | 第44-45页 |
(五) 加强高校招生选择权利的监督管理 | 第45-48页 |
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45-46页 |
2. 合理分配各管理部门之间的权力,达到权力的制衡 | 第46-47页 |
3. 社会舆论的监督 | 第47-48页 |
五、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