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犯罪控制
摘要 | 第1-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一、宗教与儒教 | 第11-16页 |
(一) 宗教 | 第11-12页 |
1. 对宗教的认识 | 第11页 |
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第11-12页 |
(二) 关于儒教的宗教性 | 第12-13页 |
1. 关于儒教之争 | 第12页 |
2. 国外对儒教探讨 | 第12-13页 |
3. 儒教与儒家 | 第13页 |
(三) 儒教概况 | 第13-16页 |
1. 儒教的产生与发展 | 第13-14页 |
2. 儒教的伦理思想 | 第14页 |
3. 儒教的“中庸之道” | 第14-16页 |
二、儒教的犯罪观 | 第16-23页 |
(一) 犯罪观概述 | 第16页 |
(二) 儒教犯罪观的特征 | 第16-17页 |
(三) 儒教犯罪观的具体体现 | 第17-19页 |
1. 维护封建伦理、违者定重罪 | 第17页 |
2. 家族本位、维护宗法制度 | 第17-18页 |
3. 定罪讲人情与“论心定罪” | 第18-19页 |
(四) 儒教的人性观 | 第19-23页 |
1. 孔子的人性观 | 第19-20页 |
2. “人性善”—孟子的人性观 | 第20-21页 |
3. “人性恶”—荀子的人性观 | 第21页 |
4. 对不同的人性观的评价 | 第21-23页 |
三、儒教对犯罪成因的分析 | 第23-27页 |
(一) 犯罪成因概述 | 第23页 |
(二) 儒教对犯罪成因的几种具体观点 | 第23-26页 |
1. 经济与犯罪的关系 | 第23-24页 |
2. 政治与犯罪的关系 | 第24-25页 |
3. 主观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 第25页 |
4. 年龄与犯罪的关系 | 第25页 |
5. 唯成分论 | 第25-26页 |
(三) 儒教对犯罪成因的反思 | 第26-27页 |
四、儒教对犯罪的控制 | 第27-32页 |
(一) 犯罪控制 | 第27-28页 |
1. 犯罪控制与社会控制 | 第27-28页 |
2. 儒教控制犯罪的理论支持 | 第28页 |
(二) 儒教控制犯罪的具体措施 | 第28-31页 |
1. 保甲、连坐-治标之策 | 第28-29页 |
2. 道德教化-治本之策 | 第29页 |
3. “中庸之道”,行为适中 | 第29-30页 |
4. 犯罪惩处的具体措施 | 第30页 |
5. 对罪犯的教育感化 | 第30-31页 |
(三) 对儒教犯罪控制理论的评价与借鉴 | 第31-32页 |
五、当代中国如何利用儒教进行犯罪控制 | 第32-37页 |
(一) 当前犯罪控制的理论与控制形式分析 | 第32-33页 |
1. 当代犯罪原因以及犯罪控制理论 | 第32页 |
2. 当前犯罪控制形势的紧迫性 | 第32-33页 |
(二) 利用儒教进行犯罪控制的几点启示 | 第33-37页 |
1.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吸取儒教的有利因素 | 第33-34页 |
2. 重视道德建设,加强犯罪预防 | 第34页 |
3. 重视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 第34-35页 |
4. 宣传和谐思想,建设和谐社会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