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引言 | 第15-23页 |
1 主要果树多倍体 | 第15-16页 |
2 果树多倍体育种途径 | 第16-19页 |
3 果树多倍体后代性状变异与选择 | 第19-22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2-23页 |
第一章 秋水仙素茎尖诱变葡萄方法改进与种质资源创新 | 第23-32页 |
第一节 提高诱变节位成活率的方法 | 第23-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不同保护处理对诱变生长点成活率的影响 | 第24页 |
·不同保护处理对诱变生长点恢复生长的影响 | 第24页 |
·秋水仙素处理对诱变部位节间长度的影响 | 第24-25页 |
·秋水仙素处理对诱变节位枝蔓成熟的影响 | 第25-26页 |
3 讨论 | 第26页 |
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同源多倍体葡萄种质资源创新与鉴定 | 第27-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诱变后代的倍性检测结果 | 第28-30页 |
·诱变后代的形态特征 | 第30页 |
3 讨论 | 第30-31页 |
·诱变后代初次选择的重要性 | 第30-31页 |
·及时分离多倍体的重要性 | 第31页 |
·保持诱变和转接植株旺盛生长势的重要性 | 第31页 |
·娴熟嫁接技术的重要性 | 第31页 |
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变异选择与测定方法研究 | 第32-44页 |
第一节 变异花蕾测定方法研究 | 第32-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试验原理及方法介绍 | 第32-33页 |
·Photoshop 测量方法优化与评价 | 第33页 |
·方法应用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Photoshop 测定方法优化与评价 | 第33-35页 |
·新测量方法的应用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页 |
·Photoshop 方法的准确性强 | 第36页 |
·Photoshop 测量方法注意事项 | 第36页 |
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变异叶片平展度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 第37-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不同入射光角度对亮度标准偏差值的影响 | 第38页 |
·不同叶龄对标准偏差值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品种整体叶片的平展度比较 | 第39页 |
3 讨论 | 第39-40页 |
·标准方差作为度量叶片平展度的方法 | 第39-40页 |
·叶面平展度作为人工诱变同源多倍体葡萄早期选择的外观指标 | 第40页 |
·注意问题 | 第40页 |
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同源多倍体葡萄叶片宏观结构变异研究 | 第41-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试验材料同本章第二节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秋水仙素诱变的同源多倍体葡萄叶片主脉数量的变异 | 第41-42页 |
·秋水仙素诱变的同源多倍体葡萄叶脉其他性状的变异 | 第42页 |
·秋水仙素诱变的同源多倍体葡萄叶片形状变异 | 第42-43页 |
3 讨论 | 第43页 |
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秋水仙素茎尖诱变葡萄不同世代的性状变异研究 | 第44-59页 |
第一节 诱变VM1 世代变异 | 第44-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秋水仙素茎尖诱变后初生叶片外部形态的变异 | 第44-50页 |
·秋水仙素茎尖诱变后初生叶片内部结构的变异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秋水仙素茎尖诱变后初生叶片出现新叶形的现象 | 第52页 |
·秋水仙素茎尖诱变后初生叶片叶脉简化的现象 | 第52页 |
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二节 诱变VM2 世代变异 | 第53-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调查的植物学性状和方法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果实性状变异 | 第53-55页 |
·花粉粒大小及发芽率变异 | 第55页 |
·叶片性状和枝蔓粗度变异 | 第55-58页 |
3 讨论 | 第58页 |
·秋水仙素诱变VM2 代变异幅度分析 | 第58页 |
·秋水仙素诱变VM2 代的选择和利用 | 第58页 |
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秋水仙素茎尖诱变葡萄后代的扦插特性研究 | 第59-80页 |
第一节 嫩枝扦插不定根发生的外部形态变异研究 | 第59-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2页 |
·扦插生根前同源四倍体玫瑰香插条的形态变异 | 第60页 |
·扦插生根后同源四倍体玫瑰香插条的形态变异 | 第60-62页 |
3 讨论 | 第62页 |
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嫩枝扦插不定根发生过程中的解剖学特性研究 | 第63-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试验材料 | 第63页 |
·试验方法 | 第63-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同源四倍体玫瑰香嫩枝的组织结构 | 第64页 |
·同源四倍体玫瑰香与二倍体玫瑰香葡萄根原基诱导期差异 | 第64-65页 |
·同源四倍体玫瑰香与二倍体玫瑰香葡萄根原基发育期差异 | 第65页 |
·同源四倍体玫瑰香与二倍体玫瑰香葡萄根原基组织分化和发育过程的差异 | 第65-66页 |
3 讨论 | 第66-67页 |
·根原基发育阶段的划分 | 第66页 |
·巨大根原基与不定根形成的关系 | 第66页 |
·生长调节剂促进根原基形成的问题 | 第66-67页 |
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三节 嫩枝扦插不定根发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68-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69页 |
·试验材料 | 第68页 |
·试验方法 | 第68页 |
·分析方法 | 第68-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6页 |
3 讨论 | 第76-79页 |
4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秋水仙素茎尖诱变葡萄后代的光合特性研究 | 第80-96页 |
第一节试验用四倍体玫瑰香葡萄的倍性确定 | 第80-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试验材料 | 第80页 |
·试验方法 | 第80-8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6页 |
·L1 层鉴定结果分析 | 第81页 |
·L2 层鉴定结果分析 | 第81-82页 |
·L3 层鉴定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气孔直接染色法效果评价 | 第83-86页 |
3 讨论 | 第86页 |
4 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二节 同源四倍体玫瑰香光合特性研究 | 第87-9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88页 |
·试验材料 | 第87页 |
·试验方法 | 第87-8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4页 |
·同源四倍体玫瑰香叶片大小与形态 | 第88页 |
·同源四倍体玫瑰香叶片解剖特性 | 第88页 |
·同源四倍体玫瑰香叶绿素含量 | 第88-89页 |
·同源四倍体玫瑰香光合特性 | 第89-94页 |
3 讨论 | 第94-95页 |
·不同测定条件下的光合特性 | 第94页 |
·不同倍性条件下的光合特性 | 第94-95页 |
·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 | 第95页 |
·气孔性状与光合特性 | 第95页 |
4 小结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7页 |
版图 | 第107-12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3-124页 |
作者简历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