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IT产业比较及其关键因素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导论 | 第9-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IT产业研究现状与相关概念 | 第9-11页 |
| ·目前对中美IT产业研究的现状 | 第9-10页 |
| ·与IT产业发展相关理论简述与研究角度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2页 |
|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12页 |
| ·创新点 | 第12页 |
| 2 中国IT产业的演进 | 第12-27页 |
| ·数据分析 | 第13-20页 |
| ·IT企业数量变化、被淘汰、生存和成功状况 | 第13-16页 |
| ·企业集聚类型和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 ·规模 | 第17-20页 |
| ·失败企业的经验教训 | 第20-22页 |
| ·IT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 第20-22页 |
| ·案例:联想 | 第22-27页 |
| ·联想的发展史 | 第22-23页 |
| ·联想成功因素分析 | 第23-27页 |
| 3 美国IT产业的演进 | 第27-44页 |
| ·数据分析 | 第27-36页 |
| ·IT企业数量变化、被淘汰、生存和成功 | 第27-30页 |
| ·企业/知识集聚类型和地理位置 | 第30-32页 |
| ·规模 | 第32-34页 |
| ·成长/生存时间 | 第34-36页 |
| ·美国IT企业成功的因素 | 第36-40页 |
| ·人才 | 第36页 |
| ·政府 | 第36-37页 |
| ·风险企业 | 第37-38页 |
| ·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建立科学园,走产学研的道路 | 第38-39页 |
| ·市场推进产业结构完善 | 第39-40页 |
| ·案例:IBM | 第40-44页 |
| ·IBM企业简介 | 第40页 |
| ·IBM成功因素分析 | 第40-44页 |
| 4 中美IT产业比较 | 第44-47页 |
| ·中美信息产业发展及其关键因素比较 | 第44-45页 |
| ·从业人员和人才的培养对比 | 第44页 |
| ·资金供给 | 第44页 |
| ·技术 | 第44-45页 |
| ·市场结构的比较 | 第45页 |
| ·相关性支持 | 第45-47页 |
| ·政府在中美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的作用和地位不同 | 第45-46页 |
| ·兴办科学园区 | 第46-47页 |
| 5 讨论与对策 | 第47-55页 |
| ·优化产业结构 | 第48-49页 |
| ·挑战 | 第48页 |
| ·机遇 | 第48页 |
| ·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战略 | 第48-49页 |
| ·加快人才的培养 | 第49-50页 |
| ·建立有效的人才机制 | 第49页 |
| ·吸引国外人才 | 第49页 |
| ·培训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 | 第49-50页 |
| ·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 第50-51页 |
|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第50页 |
| ·建立风险投资的保障机制 | 第50-51页 |
|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 第51页 |
| ·加快创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价值链的升级 | 第51-52页 |
| ·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着价值链的地位 | 第51页 |
| ·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 第51-52页 |
| ·国际化道路 | 第52-53页 |
| ·加快政府采购 | 第52页 |
| ·培养具有一流水平的企业家队伍 | 第52-53页 |
| ·加快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与并购 | 第53页 |
| ·政府适度的干预政策 | 第53-55页 |
| ·找准自己的位置 | 第53页 |
| ·制定政策措施 | 第53-54页 |
| ·用特殊政策留住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简介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