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构造论文--路基论文

车—路耦合条件下高速铁路路基及桥路过渡段结构系统动力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2页
1 绪论第12-44页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第12-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41页
     ·车辆-轨道-路基系统耦合振动第14-23页
     ·车辆动力分析模型第23-25页
     ·无砟轨道结构第25-32页
     ·路基土体动强度和疲劳特性问题第32-35页
     ·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研究第35-37页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特性第37-40页
     ·高速铁路路基系统匹配问题第40-41页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41-42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42-44页
2 车辆-轨道-路基系统垂向耦合振动模型第44-79页
   ·引言第44-46页
   ·轨道-路基、车辆及耦合动力分析模型简介第46-53页
     ·轨道-路基动力学模型第46-50页
     ·车辆动力学分析模型第50-51页
     ·车辆-轨道-路基耦合动力分析模型第51-53页
   ·车辆(机车)-轨道-路基计算模型及运动方程的建立第53-63页
     ·基本假定及自由度第53-54页
     ·车辆运动方程组第54-57页
     ·轨道及路基模型第57-60页
     ·动力方程的解耦第60-61页
     ·体系动力平衡方程第61-63页
   ·轨道不平顺及其随机模拟第63-70页
     ·轨道不平顺的类型第63-66页
     ·轨道不平顺的功率谱密度第66-68页
     ·轨道不平顺随机模拟方法第68-70页
   ·系统振动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第70-75页
     ·振动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第71-72页
     ·振动微分方程的求解步骤第72页
     ·系统动力响应分析的计算机程序第72-75页
   ·车辆-轨道-路基模型的理论分析计算及建立的意义第75-78页
     ·系统模型的分析计算指标第75-78页
     ·系统动力模型建立的意义第78页
   ·小结第78-79页
3 有砟轨道/无砟轨道-路基结构动力有限元模型第79-96页
   ·模型所采用的单元类型第79-83页
   ·单元耦合(梁单元和弹簧单元的连接)第83-85页
   ·结构计算边界处理第85-87页
   ·轨道-路基有限元分析模型第87-92页
     ·有砟轨道结构动力学仿真模型第89-91页
     ·无砟轨道结构动力学仿真模型第91-92页
   ·各组成部分的本构关系第92-94页
   ·阻尼处理及运动方程求解第94-95页
   ·小结第95-96页
4 车辆-轨道-路基耦合系统模型验证第96-105页
   ·车辆-轨道-路基动力学性能的评判标准第96-98页
   ·模型验证第98-104页
     ·试验条件及计算前提第98页
     ·仿真计算参数的确定第98-101页
     ·列车与线路动力性能评定标准第101页
     ·主要计算结果和测试结果第101-104页
   ·小结第104-105页
5 客运专线有砟轨道-路基耦合系统的仿真研究分析第105-128页
   ·前言第105页
   ·计算参数第105-109页
     ·计算参数取值第105-108页
     ·模型计算长度第108-109页
   ·高速列车-有砟轨道-路基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分析第109-126页
     ·列车速度对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第109-114页
     ·轨道不平顺对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第114-119页
     ·道床厚度和刚度对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第119-121页
     ·基床表层厚度和刚度对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第121-124页
     ·路基本体和地基刚度对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第124-126页
   ·小结第126-128页
6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路基耦合系统的仿真研究分析第128-152页
   ·概述第128-129页
   ·计算参数第129-131页
   ·计算单元及类型第131-132页
   ·高速列车-无砟轨道-路基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分析第132-150页
     ·列车速度对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第132-142页
     ·轨道不平顺对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第142-146页
     ·板式轨道设计参数对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第146-150页
   ·小结第150-152页
7 客运专线桥路过渡段路基动力特性研究第152-169页
   ·概述第152-15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3-155页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过渡段主要结构型式和设计参数第155-160页
     ·路基与桥台之间过渡段第156-157页
     ·路基与涵洞过渡段第157-158页
     ·路堑与隧道过渡段第158页
     ·两桥(隧)之间长度小于150m的短路基第158-159页
     ·路堤与路堑过渡段第159页
     ·半填半挖过渡段第159-160页
   ·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动力分析模型第160-163页
     ·模型的建立第160-162页
     ·过渡段几何不平顺形式第162-163页
   ·计算结果分析及其性能评价第163-167页
     ·直线形不平顺对过渡段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第163-166页
     ·余弦形不平顺对过渡段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第166-167页
   ·小结第167-169页
8 结论及展望第169-173页
   ·结论第169-171页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第171页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第171-173页
致谢第173-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8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面向对象的高速铁路网络资源时空GIS研究
下一篇:不确定时滞系统的鲁棒可靠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