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SUMMARY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 生物固氮的意义及根瘤菌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生物固氮的意义 | 第11页 |
·根瘤菌的发现及应用 | 第11-12页 |
·根瘤菌的形态与生理特性 | 第12-13页 |
2 高效根瘤菌评价筛选指标 | 第13-21页 |
·根瘤菌抗逆能力 | 第14-15页 |
·根瘤菌酸碱分泌能力 | 第15-16页 |
·根瘤菌溶磷能力 | 第16-17页 |
·根瘤菌生长素分泌能力 | 第17-19页 |
·生长速度对根瘤菌的影响 | 第19页 |
·固氮酶活性及根瘤菌对植株的促生作用 | 第19-21页 |
3. 寒区建植红豆草地的重要性及其栽培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3-29页 |
1 供试材料 | 第23-24页 |
·供试材料寄主地点自然概况 | 第23页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3-2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4-29页 |
·红豆草根瘤菌分离纯化 | 第24页 |
·形体特征观察 | 第24页 |
·菌落形态观察 | 第24页 |
·革兰氏染色 | 第24页 |
·纯化根瘤菌回接 | 第24-25页 |
·培养基质准备 | 第25页 |
·种子灭菌 | 第25页 |
·回接接种 | 第25页 |
·生理生化性状 | 第25-27页 |
·生长曲线试验 | 第25页 |
·菌株泌酸碱特性测定 | 第25-26页 |
·溶磷能力测定 | 第26页 |
·生长素分泌能力测定 | 第26页 |
·固氮酶活性 | 第26-27页 |
·生理特性 | 第27-28页 |
·抗寒性试验 | 第27页 |
·耐盐性试验 | 第27页 |
·耐酸碱性试验 | 第27-28页 |
·促生特性 | 第28-29页 |
·植株地上部分粗蛋白测定 | 第28页 |
·植株地上生物量、根瘤数、根瘤重测定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红豆草根瘤菌表型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研究 | 第29-44页 |
1 形态观察 | 第29-31页 |
·革兰氏染色 | 第29-30页 |
·菌落形态 | 第30-31页 |
·根瘤菌回接试验结果 | 第31页 |
2 生理生化特性 | 第31-37页 |
·菌株代时测验 | 第31-33页 |
·泌酸碱能力 | 第33-34页 |
·菌株溶磷能力 | 第34-36页 |
·生长素分泌能力 | 第36页 |
·固氮酶活性 | 第36-37页 |
3. 生理特性 | 第37-39页 |
·抗寒性 | 第37页 |
·耐盐性 | 第37-38页 |
·耐酸性 | 第38-39页 |
·耐碱性 | 第39页 |
4. 促生能力 | 第39-44页 |
·对植株粗蛋白的影响 | 第39-40页 |
·促生植株根瘤数 | 第40-41页 |
·促生植株根瘤重 | 第41-42页 |
·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红豆草根瘤菌株生理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及与植株全氮量和地上生物量的通径分析 | 第44-47页 |
1 相关性分析 | 第44页 |
2 生理生化指标与植株全氮量、地上生物量的通径分析 | 第44-47页 |
·生理生化指标与植株粗蛋白的通径分析 | 第45页 |
·生理生化指标与植株地上生物量的通径分析 | 第45-46页 |
·植株粗蛋白、地上生物量与菌株生理生化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红豆草根瘤菌菌株综合评价 | 第47-54页 |
1 建立供试材料和参考材料性状表 | 第47-48页 |
2 数据无量纲化 | 第48-49页 |
3 参考菌株与供试菌株性状指标的绝对差值 | 第49-50页 |
4 关联系数 | 第50-52页 |
5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和供试菌株的综合评价 | 第52-54页 |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 第54-59页 |
1 讨论 | 第54-55页 |
2 结论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项目来源 | 第68-69页 |
导师简介 | 第69-70页 |
个人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