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紫花苜蓿品种耐盐突变体筛选及其再生植株生理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SUMMARY | 第7-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13-14页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体的产生 | 第14-15页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产生的过程 | 第14页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产生的机制 | 第14-15页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发生的频率 | 第15页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紫花苜蓿上的应用 | 第15-16页 |
·逆境胁迫 | 第15-16页 |
·农艺性状及植株表征 | 第16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植物耐盐变异体离体筛选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耐盐变异体的筛选 | 第18-20页 |
·分离突变体的细胞材料的选择 | 第18页 |
·耐盐变异体的筛选方法 | 第18-19页 |
·选择剂的选择 | 第19-20页 |
·耐盐愈伤组织变异系的耐盐稳定性 | 第20页 |
·耐盐细胞系的植株再生及其耐盐性状的稳定性 | 第20-21页 |
·耐盐变异体的检测 | 第21-23页 |
·无机离子的积累 | 第21页 |
·蛋白质(酶)的变化 | 第21页 |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21-22页 |
·分子遗传标记 | 第22页 |
·其它 | 第22-23页 |
·筛选耐盐变异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23-24页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研究材料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32页 |
·三个紫花苜蓿品种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4-26页 |
·无菌苗的培养 | 第24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4页 |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24-25页 |
·愈伤组织的生根 | 第25页 |
·再生苗的移栽 | 第25-26页 |
·耐盐变异体的筛选 | 第26页 |
·耐盐愈伤组织变异体的筛选 | 第26页 |
·耐盐愈伤组织变异系耐盐稳定性鉴定 | 第26页 |
·耐盐愈伤组织变异体的分化 | 第26页 |
·耐盐愈伤组织变异植株的再生 | 第26页 |
·再生苗的移栽 | 第26页 |
·盐胁迫对种子萌发、愈伤组织诱导、生长的影响 | 第26-27页 |
·盐胁迫处理 | 第26-27页 |
·不同盐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27页 |
·愈伤组织相对生长量(RG)的测定 | 第27页 |
·耐盐变异植株的生理特性检测 | 第27-30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27-28页 |
·丙二醛(MDA)含量 | 第28页 |
·脯氨酸(PRO)含量 | 第28-29页 |
·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TTC 法) | 第29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第29-30页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 | 第30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30页 |
·数据统计 | 第30-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8页 |
·三个紫花苜蓿品种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2-36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32-34页 |
·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 | 第32页 |
·不同激素条件下的愈伤组织诱导 | 第32-34页 |
·分化培养 | 第34-35页 |
·生根培养 | 第35页 |
·移栽 | 第35-36页 |
·耐盐变异体的筛选 | 第36-38页 |
·不同筛选方法愈伤组织存活率 | 第36页 |
·耐盐愈伤组织变异体的稳定性 | 第36-37页 |
·耐盐愈伤组织变异体的再生 | 第37-38页 |
·盐胁迫对种子萌发、愈伤组织诱导、生长的影响 | 第38-46页 |
·种子萌发耐盐性实验 | 第38-42页 |
·盐胁迫下三个品种种子首次发芽时间 | 第38页 |
·盐胁迫下三个品种种子发芽情况 | 第38-39页 |
·盐胁迫下三个品种种子最终发芽率 | 第39页 |
·盐胁迫对苜蓿胚根、胚芽及茎生长的影响 | 第39-42页 |
·不同盐浓度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42-46页 |
·不同盐浓度对愈伤组织存活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不同盐浓度对胚性愈伤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盐浓度对愈伤组织相对增长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耐盐变异植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46-58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46-47页 |
·丙二醛(MDA)含量 | 第47-49页 |
·脯氨酸(PRO)含量 | 第49-50页 |
·植物根系活力 | 第50-52页 |
·过氧化物酶(P0D)活性 | 第52-54页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 | 第54-55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55-58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8-64页 |
·紫花苜蓿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58-59页 |
·不同基因型的苜蓿植株再生能力 | 第58页 |
·苜蓿植株不同外植体的再生能力 | 第58页 |
·不同外源激素对苜蓿植株再生能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胚状体形成与再生能力 | 第59页 |
·紫花苜蓿耐盐性鉴定 | 第59-60页 |
·盐胁迫下三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萌发 | 第59-60页 |
·不同盐浓度对三个紫花苜蓿品种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60页 |
·紫花苜蓿耐盐变异体的筛选 | 第60-61页 |
·愈伤组织的处理 | 第60页 |
·耐盐筛选方法 | 第60-61页 |
·紫花苜蓿耐盐变异植株的生理特性 | 第61-62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61页 |
·丙二醛(MDA)含量 | 第61页 |
·脯氨酸(PRO)含量 | 第61-62页 |
·植物根系活力 | 第62页 |
·三种氧化还原酶活力 | 第62页 |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70页 |
导师简介 | 第70-71页 |
附图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