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6页 |
Abstract | 第16-2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1-32页 |
1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2 国内外最低收入保障计划转移效果研究及启示 | 第22-29页 |
·发达国家最低收入保障计划转移效果研究 | 第22-26页 |
·拉丁美洲有条件的现金转移项目效果评估 | 第26-27页 |
·中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研究 | 第27-28页 |
·已有的研究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分配效果评估与瞄准效率分析提供的借鉴 | 第28-29页 |
3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9-30页 |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的确定 | 第29页 |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标家庭的准确瞄准 | 第29-30页 |
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0页 |
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农村低收入群体社会保护的理论求证 | 第32-53页 |
1 农村低收入群体及其福利缺失 | 第32-44页 |
·农村低收入群体内涵的理论界定和标准确定 | 第32-33页 |
·农村低收入群体福利缺失 | 第33-44页 |
2 农村低收入群体社会保护的理论依据 | 第44-53页 |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护 | 第44-49页 |
·农村低收入群体社会保护的理论依据 | 第49-53页 |
第三章 农村低收入群体社会保护的政策安排 | 第53-77页 |
1 中国农村扶贫政策演进与减贫 | 第54-58页 |
2 中国农村传统社会救助政策的困境与转型 | 第58-60页 |
3 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60-63页 |
·探索与实践 | 第60-62页 |
·制度特征 | 第62-63页 |
4 福建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与运行 | 第63-77页 |
·发展历程 | 第63-64页 |
·资金筹集 | 第64-65页 |
·保障标准 | 第65-67页 |
·受益资格 | 第67-74页 |
·组织管理 | 第74-75页 |
·配套措施 | 第75页 |
·简要结论 | 第75-77页 |
第四章 农村低收入群体贫困与收入分配状况测度 | 第77-97页 |
1 低收入标准线的确定 | 第77-80页 |
2 测度指标的选择 | 第80-81页 |
·测度指标的公理性要求 | 第80页 |
·FGT 指数 | 第80-81页 |
3 基本模型 | 第81-82页 |
4 数据来源 | 第82-85页 |
5 测度结果与分析 | 第85-97页 |
第五章 农村低收入群体贫困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7-117页 |
1 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97-107页 |
·分析框架 | 第97页 |
·贫困弹性 | 第97-98页 |
·贫困弹性的经验分析 | 第98-107页 |
·小结 | 第107页 |
2 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107-117页 |
·数据来源 | 第108-109页 |
·模型设定 | 第109-110页 |
·变量说明 | 第110-11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六章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分配效果:假设与验证 | 第117-131页 |
1 研究假设 | 第117-118页 |
2 假设验证 | 第118-128页 |
·方法和数据 | 第118-11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28页 |
3 小结 | 第128-129页 |
4 讨论 | 第129-131页 |
第七章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瞄准效率实证分析 | 第131-154页 |
1 关于瞄准效率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分析 | 第131-134页 |
·目标家庭的瞄准偏离 | 第131-133页 |
·瞄准的收入缺口 | 第133-134页 |
2 实地调研 | 第134-143页 |
·不同收入类型的样本农户数量与分布比例 | 第134-135页 |
·福建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 第135-140页 |
·福建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瞄准效率分析 | 第140-143页 |
3 关于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瞄准效率的一种方法尝试——农户生计资产量化分析 | 第143-154页 |
·农户生计结构中的生计资产形态 | 第143-145页 |
·农户生计资产指标量化 | 第145-151页 |
·农户生计资产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 | 第151页 |
·小结 | 第151-154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154-159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54-157页 |
·社会转型期中农村低收入群体需要有效的社会保护网 | 第154页 |
·福建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行具有创新之处,其经验值得借鉴 | 第154-155页 |
·农村绝对贫困减少,相对贫困上升,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 | 第155页 |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贫困变动效应不同 | 第155页 |
·生计层面的微观因素是农户致贫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 第155-156页 |
·福建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农村贫困的减少效果明显,但对于农村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其作用仍有限 | 第156-157页 |
·福建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产生了较好的救助效果,但对目标家庭的瞄准仍存有偏离 | 第157页 |
2 政策建议 | 第157-159页 |
·构建覆盖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综合性的社会保护体系 | 第157页 |
·适当提高保障标准和相应扩大覆盖面,增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分配效果 | 第157-158页 |
·结合采用农户生计资产量化分析方法,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瞄准效率 | 第158页 |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监控和评估体系 | 第158-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7页 |
附录 | 第167-179页 |
致谢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