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2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20-2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20-2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3-26页 |
一、基本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二、研究内容概述 | 第24-2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6-29页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造纸企业竞争力理论的文献综述 | 第29-51页 |
第一节 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及结构 | 第29-34页 |
一、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学基础 | 第29-31页 |
二、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 第31-32页 |
三、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 第32-33页 |
四、企业竞争力的结构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企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34-39页 |
一、迈克尔波特理论 | 第34-35页 |
二、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35-36页 |
三、持续竞争力理论 | 第36-39页 |
第三节 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39-45页 |
一、国外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39-41页 |
二、国内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41-43页 |
三、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 第43-45页 |
第四节 造纸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45-47页 |
一、造纸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 第45-47页 |
二、造纸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47页 |
第五节 企业竞争力预警的研究综述 | 第47-51页 |
一、国内外企业预警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 第47-48页 |
二、中国企业预警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48-51页 |
第三章 造纸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分析 | 第51-73页 |
第一节 造纸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 第51-63页 |
一、造纸企业竞争力“五力模型”分析 | 第51-54页 |
二、决定造纸企业竞争力的SWOT 分析 | 第54-56页 |
三、造纸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选择 | 第56-63页 |
第二节 造纸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63-73页 |
一、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分析 | 第63-69页 |
二、造纸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69-73页 |
第四章 造纸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73-112页 |
第一节 竞争力评价实证模型选择 | 第73-75页 |
一、因子分析模型的选择 | 第73页 |
二、因子分析模型基本思路 | 第73-75页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75-77页 |
一、研究变量设定 | 第75-76页 |
二、数据来源及时间窗设定 | 第76-77页 |
第三节 样本和数据处理 | 第77-87页 |
一、样本选择 | 第77-83页 |
二、数据处理 | 第83-87页 |
第四节 造纸上市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过程 | 第87-112页 |
一、1998 年造纸上市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 第87-88页 |
二、1999 年造纸上市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 第88-90页 |
三、2000 年造纸上市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 第90-92页 |
四、2001 年造纸上市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 第92-94页 |
五、2002 年造纸上市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 第94-96页 |
六、2003 年造纸上市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 第96-98页 |
七、2004 年造纸上市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 第98-100页 |
八、2005 年造纸上市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 第100-102页 |
九、2006 年造纸上市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 第102-104页 |
十、2007 年造纸上市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 第104-106页 |
十一、2008 年造纸上市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 第106-108页 |
十二、小结 | 第108-112页 |
第五章 造纸企业竞争力判别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112-120页 |
第一节 竞争力分类及研究设计 | 第112-113页 |
一、竞争力分类 | 第112-113页 |
二、研究设计思路 | 第113页 |
第二节 研究过程及结果 | 第113-120页 |
一、逐步判别分析选择变量 | 第113-114页 |
二、组间协方差矩阵相等的Box’s M 检验 | 第114页 |
三、Fish 判别函数的特征值检验 | 第114-115页 |
四、Wilks' Lambda 分析表 | 第115页 |
五、构建判别函数 | 第115-117页 |
六、判别函数自身验证 | 第117页 |
七、频数分布图 | 第117-118页 |
八、判别结果整理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造纸上市公司竞争力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120-159页 |
第一节 造纸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单指标分析 | 第120-138页 |
一、1998 年造纸企业竞争力与单指标的相关关系 | 第120-121页 |
二、1999 年造纸企业竞争力与单指标的相关关系 | 第121-123页 |
三、2000 年造纸企业竞争力与单指标的相关关系 | 第123-124页 |
四、2001 年造纸企业竞争力与单指标的相关关系 | 第124-125页 |
五、2002 年造纸企业竞争力与单指标的相关关系 | 第125-127页 |
六、2003 年造纸企业竞争力与单指标的相关关系 | 第127-128页 |
七、2004 年造纸企业竞争力与单指标的相关关系 | 第128-130页 |
八、2005 年造纸企业竞争力与单指标的相关关系 | 第130-131页 |
九、2006 年造纸企业竞争力与单指标的相关关系 | 第131-133页 |
十、2007 年造纸企业竞争力与单指标的相关关系 | 第133-134页 |
十一、2008 年造纸企业竞争力与单指标的相关关系 | 第134-135页 |
十二、小结 | 第135-138页 |
第二节 造纸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单样本分析 | 第138-159页 |
一、st 长控1998 至2006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38-139页 |
二、st 黑龙1998 至2004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39-140页 |
三、st 吉纸1998 至2004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40-141页 |
四、st 佳纸1998 至2008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41-142页 |
五、st 江纸1998 至2006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42-143页 |
六、st 石砚2001 至2007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43-144页 |
七、保税科技1998 至2000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44-145页 |
八、博汇纸业1998 至2004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45-146页 |
九、晨鸣纸业1998 至2008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46-147页 |
十、福建南纸1998 至2008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47-148页 |
十一、冠毫高新2001 至2005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48页 |
十二、恒丰特纸1998 至2008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48-149页 |
十三、华泰股份1998 至2008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49-150页 |
十四、金城股份1998 至2008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50页 |
十五、凯恩股份2003 至2008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50-151页 |
十六、美利纸业1998 至2008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51-152页 |
十七、民丰特纸1998 至2008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52页 |
十八、青山纸业1998 至2008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52-153页 |
十九、山鹰股份2000 至2008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53-154页 |
二十、新疆天宏2000 至2008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54-155页 |
二十一、宜宾纸业1998 至2008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55-156页 |
二十二、银鸽投资1998 至2008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56-157页 |
二十三、岳阳纸业2002 至2008 年竞争力变化分析 | 第157-158页 |
二十四、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七章 造纸企业竞争力风险预警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159-168页 |
第一节 多变量判别模型的选择及其思路 | 第159-160页 |
第二节 模型的构建及检验 | 第160-168页 |
一、模型的实证过程 | 第160-161页 |
二、模型的构建及结果分析 | 第161-165页 |
三、模型的检验 | 第165-166页 |
四、模型预警值的统计分析 | 第166-168页 |
第八章 提高造纸企业竞争力的建议及对策 | 第168-171页 |
第一节 开展竞争力评价,熟悉产业竞争环境 | 第168-169页 |
一、定期评价企业竞争力 | 第168页 |
二、发掘影响竞争力关键因子 | 第168-169页 |
三、研究产业发展态势 | 第169页 |
第二节 开展竞争力判别,明确自身实力 | 第169页 |
一、开展自身竞争力判别 | 第169页 |
二、判别竞争对手的竞争力 | 第169页 |
第三节 探究造纸竞争力变化原因 | 第169-170页 |
一、明确企业发展瓶颈 | 第169-170页 |
二、明确指标的作用效果 | 第170页 |
第四节 开展竞争力预警,强化动态管理 | 第170-171页 |
第九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71-174页 |
第一节 实证分析结论 | 第171-17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及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172-174页 |
一、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72-173页 |
二、需要进一步完善及研究的问题 | 第173-174页 |
附录 | 第174-224页 |
附表1:造纸上市公司1998-2008 年竞争力指标数据 | 第175-198页 |
附表2:造纸上市公司1998-2008 年竞争力指标标准化数值 | 第198-213页 |
附表3:企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及排名表 | 第213-215页 |
附表4:造纸企业竞争力因子特征值、贡献及经济含义 | 第215-219页 |
附表5:判别函数自身验证表 | 第219-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4-229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及参加的科研、发表论文情况 | 第229-230页 |
后记 | 第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