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

致谢第1-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2页
   ·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研究进展第10-14页
     ·玉米光周期敏感的遗传特点第10-11页
     ·光周期敏感性的评价指标第11页
     ·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的经典遗传学机制第11-12页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基因定位研究第12-13页
     ·光周期敏感相关基因克隆研究进展第13-14页
   ·数量遗传学研究进展第14-22页
     ·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兴起第14页
     ·QTL 定位的原理和方法第14-22页
       ·分子标记第14-15页
       ·作图群体第15-16页
       ·QTL 定位的方法第16-19页
       ·上位性分析第19-20页
       ·QTL 与环境互作第20-22页
第二章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发育动态QTL 定位第22-40页
   ·引言第22页
   ·材料与方法第22-23页
     ·F7 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构建第22页
     ·田间试验设计与性状调查第22-23页
   ·统计分析第23页
   ·SSR 分析第23-28页
     ·DNA 提取第23-25页
     ·SSR 标记第25页
       ·SSR 引物第25页
       ·PCR 反应体系第25页
       ·PCR 反应程序第25页
     ·扩增产物的检测第25-27页
       ·扩增DNA 变性第25-26页
       ·电泳准备第26页
       ·扩增产物的银染检测第26-27页
       ·基因型记录第27页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27页
     ·QTL 定位及效应分析方法第27-28页
   ·结果与分析第28-37页
     ·亲本和 RIL 群体株高、叶片数表型分析第28-30页
     ·SSR 连锁图谱的构建第30页
     ·RIL 群体QTL 定位及效应分析第30-37页
       ·不同发育时期株高的QTL 及遗传效应分析第30-34页
       ·不同发育时期叶片数的QTL 分析第34-37页
   ·结论与讨论第37-40页
     ·定位结果与前人结果的比较第37页
     ·株高叶片数两性状QTL 的集中分布的解释第37-38页
     ·条件分析解释第38-39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39页
     ·候选基因推测第39-40页
第三章 不同环境下气生根性状的QTL 定位及上位性分析第40-58页
   ·引言第40页
   ·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材料第40页
     ·田间种植方法和性状调查第40-41页
   ·统计分析第41页
   ·DNA 提取和SSR 分析第41页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41页
   ·QTL 定位及上位性分析第41-42页
   ·结果与分析第42-54页
     ·双亲及两群体表型分析第42-45页
       ·方差分析第42页
       ·双亲及F1 的表型分析第42-43页
       ·IF_2 群体的表型变异分析第43-45页
       ·气生根各性状遗传力及其相关分析第45页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45-48页
     ·两群体气生根层数 QTL 定位及上位性分析第48-54页
       ·RIL 群体QTL 定位及上位性分析第48-51页
         ·RIL 群体QTL 的加性效应与加性×环境(AE)互作第48-49页
         ·RIL 群体气生根QTL 的上位性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第49-51页
       ·IF_2 群体气生根层数 QTL 定位及其上位性分析第51-54页
         ·IF_2 群体QTL 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第51-52页
         ·IF_2 群体的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第52-54页
   ·结论与讨论第54-58页
     ·气生根性状表型结论第54-55页
     ·气生根性状定位结论第55-56页
     ·永久F2 群体与重组自交系群体的定位结果比较第56页
     ·上位性互作是生物的一种重要遗传机制第56-57页
     ·上位性与环境互作效应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9页
ABSTRACT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不同遗传背景籽粒和秸秆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下一篇:玉米光周期敏感基因ZmGI的克隆和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