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光周期敏感基因ZmGI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致谢第1-9页
摘要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1页
 1. 植物光周期现象极其机制的研究第11-15页
   ·光周期现象第11页
   ·光周期与光周期敏感概念的提出第11-12页
   ·植物光周期现象的研究第12-15页
     ·光期和暗期的作用第12页
     ·光周期刺激的感受和发生作用的部位第12-13页
     ·光周期刺激的感受和发生作用的部位第13-14页
     ·光周期作用于花时的形态发生研究第14-15页
 2. 光周期作用分子机理的研究第15-22页
   ·拟南芥光周期作用分子机理的研究第15-16页
   ·光受体的类别及功能第16-17页
   ·生物钟成分与基因的振荡表达调控第17-19页
   ·生物钟输出基因GI第19-20页
   ·CO 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开花素FT 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2页
 3. 水稻光周期作用分子机理的研究第22-24页
   ·水稻中的光受体第23页
   ·水稻的生物钟研究进展第23页
   ·水稻的生物钟下游基因研究进展第23-24页
 4 玉米光周期敏感研究的进展第24-27页
   ·不同生态类型的玉米种质对光周期的敏感程度不同第25页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的遗传特点及相关基因的定位研究第25-26页
   ·玉米光周期相关基因的克隆研究第26-27页
 5 基于基因序列的基因克隆方法与荧光定量PCR第27-29页
   ·利用 EST 进行基因克隆的方法第27页
   ·基因序列同源克隆法第27页
   ·RACE 技术第27-28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28-29页
     ·实时定量PCR 技术优点第28页
     ·技术原理第28-29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的应用及前景第29页
 6 拟南芥转基因方法的研究第29-31页
第二章 ZmGI 基因的克隆和分析第31-43页
 1. 前言第3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1-39页
   ·材料与处理第31页
   ·茎端分生组织的观察第31页
   ·光周期处理方法和取样第31-32页
   ·试剂第32页
   ·方法第32-39页
     ·总 RNA 提取第32页
     ·总 RNA 中 DNA 的去除第32-33页
     ·cDNA 第一链的合成第33页
     ·引物设计第33页
     ·ZmGI 基因片段的PCR 扩增第33页
     ·产物的回收、连接及转化第33-34页
     ·ZmGI 基因的5’端序列克隆第34-37页
     ·ZmGI 基因的3’端序列克隆第37-38页
     ·ZmGI 基因全长的获得与分析第38-3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9-43页
   ·RNA 提取、纯化、第一链合成及检测第39页
   ·目的基因的CDS 序列克隆第39-41页
     ·ZmGI 基因的克隆和分析第39页
     ·ZmGI 基因的同源性比较第39-41页
     ·ZmGI 基因的染色体初步定位第41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1-43页
第三章 玉米 ZmGI 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第43-49页
 1. 前言第4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3-44页
   ·供试材料第43页
   ·试剂与仪器第43页
   ·光周期处理与取样第43页
   ·方法第43-44页
     ·总RNA 的提取与纯化第43-44页
     ·荧光定量PCR 引物的设计第44页
     ·标准品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建立第44页
     ·荧光定量 PCR 体系与数据计算第4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4-46页
   ·RNA 提取、反转录合成及检测第44页
   ·荧光定量 PCR 引物的优化和确定第44-45页
   ·标准品和标准曲线第45页
   ·ZmGI 在不同时期和处理下mRNA 转录水平比较第45页
   ·ZmGI 基因在3-8 叶期的表达情况第45-46页
   ·茎尖6-8 叶期的电镜观察第46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6-49页
第四章 ZmGI 基因转拟南芥第49-59页
 1. 前言第49页
 2 材料与仪器第49页
   ·植物材料与栽培方法第49页
   ·菌株与质粒载体第49页
   ·仪器设备第49页
 3 实验方法第49-54页
   ·植物表达载体PBI-ZmGI 的构建第49-51页
     ·引物设计第50页
     ·基因序列的扩增第50页
     ·表达载体构建第50-51页
   ·拟南芥转化第51-52页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51页
     ·PBI-ZmGI 的农杆菌电击转化第51页
     ·拟南芥转化第51-52页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鉴定第52-53页
     ·拟南芥T0代种子的筛选第52页
     ·转基因拟南芥 RT-PCR 鉴定第52-53页
   ·拟南芥转化株的表型鉴定和分析第53页
     ·拟南芥转化株 T1的观察及其后代的获得第53页
     ·拟南芥ZmGI 转化株 T2代花期的观察第53页
   ·T2代转化株中光周期CO、GI 基因的表达分析第53-54页
     ·光周期处理和取样第53-54页
     ·QRT-PCR 检测相关基因表达第54页
 4. 结果与分析第54-58页
   ·植物表达载体PBI-ZmGI 的构建第54-55页
   ·重组质粒PBI-ZmGI 的转化农杆菌第55页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第55-56页
   ·ZmGI-ox 的PCR 验证第56页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观察和比较第56-57页
   ·转化株与野生型GI、CO 基因的表达比较分析第57-58页
 5. 结论与讨论第58-59页
研究与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72页
abstract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
下一篇:普通×爆裂玉米RILs构建及主要性状QTL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