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玉米品质育种的重要性 | 第10页 |
·玉米品质性状的质量指标 | 第10页 |
·玉米品质育种的重要性 | 第10页 |
·玉米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玉米淀粉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淀粉的主要用途 | 第10-11页 |
·玉米淀粉含量的变异性分析 | 第11页 |
·玉米淀粉含量的遗传研究 | 第11-12页 |
·玉米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蛋白质的主要用途 | 第12页 |
·玉米蛋白质含量的变异性 | 第12-13页 |
·玉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研究 | 第13页 |
·玉米脂肪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脂肪的主要用途 | 第13页 |
·玉米脂肪含量的变异性 | 第13-14页 |
·玉米脂肪含量的遗传研究 | 第14页 |
·玉米赖氨酸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赖氨酸的主要用途 | 第14-15页 |
·赖氨酸含量的变异性 | 第15页 |
·赖氨酸含量的遗传研究 | 第15页 |
·近红外光谱(NIRS)在玉米品质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9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 | 第15页 |
·影响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因素 | 第15-16页 |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在作物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在小麦、大麦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 第16页 |
·在玉米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在水稻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 第17页 |
·在其它作物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2 前言 | 第19-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1-48页 |
·籽粒产量性状的分析 | 第21-27页 |
·籽粒产量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1-22页 |
·组合穗部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2-23页 |
·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23-27页 |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23页 |
·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23-27页 |
·籽粒品质性状分析 | 第27-34页 |
·自交系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 第27页 |
·自交系籽粒品质性状间的相关 | 第27-28页 |
·不同基因型组合籽粒品质性状的分析 | 第28-34页 |
·籽粒品质性状联合方差分析 | 第28-31页 |
·籽粒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31-34页 |
·秸秆品质分析 | 第34-41页 |
·自交系的秸秆营养成分含量 | 第34页 |
·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34页 |
·不同基因型组合秸秆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34-38页 |
·地点间品质性状差异分析 | 第35页 |
·组合间品质性状差异分析 | 第35-38页 |
·秸秆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38-41页 |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8页 |
·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38-41页 |
·遗传参数估算 | 第41-42页 |
·穗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算 | 第41-42页 |
·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算 | 第42页 |
·秸秆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算 | 第42页 |
·相关分析 | 第42-44页 |
·杂交种穗部性状间相关分析 | 第42-43页 |
·杂交种籽粒品质性状间相关分析 | 第43页 |
·杂交种籽粒的产量与品质性状关系分析 | 第43页 |
·杂交种秸秆品质性状间相关分析 | 第43页 |
·杂交种籽粒品质性状与秸秆品质性状之间关系分析 | 第43-44页 |
·籽粒品质性状的亲子相关分析 | 第44页 |
·秸秆品质性状的亲子相关分析 | 第44页 |
·品质性状的优势率及其变异性 | 第44-48页 |
·杂交组合籽粒品质性状的优势率及变异性 | 第44-46页 |
·杂交组合秸秆品质性状的优势率及其变异性 | 第46-48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8-52页 |
·自交系品质性状的评价 | 第48页 |
·环境条件对玉米籽粒及秸秆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48页 |
·籽粒及秸秆品质性状的遗传 | 第48-49页 |
·主要穗部性状的遗传 | 第49页 |
·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49页 |
·关于品质性状在杂种后代的表现 | 第49-50页 |
·品质与产量的关系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英文摘要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