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研究(1976-1982)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绪论第13-42页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第13-16页
  (一) 选题缘起第13-15页
  (二) 选题意义第15-16页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27页
  (一)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6-22页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转折的概述第22-27页
 三、研究现状第27-40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27-35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35-40页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40-42页
  (一) 研究内容第40-41页
  (二) 研究方法第41-42页
第一章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及初步成效第42-83页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第42-61页
  (一) 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第42-49页
  (二) 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探讨第49-54页
  (三) 经典作家的论述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第54-61页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起点第61-69页
  (一)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62-67页
  (二)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67-69页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初步成效第69-83页
  (一)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实践成果第69-73页
  (二)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思想成果第73-83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轨的偏离第83-124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离的历史考察第83-92页
  (一)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偏离第83-88页
  (二) “文化大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偏离第88-92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离的具体表现第92-107页
  (一) 理论探索的失误与偏离第92-97页
  (二) 经济建设的失误与偏离第97-101页
  (三) 民主政治建设的失误与偏离第101-104页
  (四) 文化建设的失误与偏离第104-107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离的危害第107-117页
  (一) 阻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第108-109页
  (二) 阻碍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09-117页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离的原因第117-124页
  (一) 思想根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第117-120页
  (二) 体制根源: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第120-121页
  (三) 组织根源:民主集中制的不健全第121-122页
  (四) 社会历史根源:封建余毒的影响第122-124页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艰难转折的进程第124-173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契机与障碍第124-129页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契机第124-126页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障碍第126-129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开始第129-143页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起步第130-134页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转折点第134-143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推进第143-168页
  (一) 在理论的拨乱反正中反思社会主义第143-151页
  (二)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第151-161页
  (三) 在民主政治建设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第161-166页
  (四) 在文化建设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第166-168页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实现第168-173页
  (一)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第168-170页
  (二) 全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第170-173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中的创新第173-188页
 一、在转折中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173-178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性体现第173-176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依据第176-178页
 二、在转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第178-188页
  (一) 突破发展阶段的局限,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第179-180页
  (二) 突破抽象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确立生产力标准第180-181页
  (三) 突破发展动力的局限,提出社会主义改革论第181-182页
  (四) 突破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局限,提出对外开放的思想第182-184页
  (五) 突破计划和市场对立的局限,提出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思想第184-188页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条件第188-233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思想条件第188-196页
  (一) 开展思想解放运动,为转折实现提供思想动力第188-191页
  (二) 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转折实现提供认识基础第191-192页
  (三) 澄清理论误区,为转折实现提供理论依据第192-196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政治条件第196-204页
  (一) 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为转折实现指明方向第196-199页
  (二) 推进民主政治,为转折实现提供政治保障第199-204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组织条件第204-228页
  (一) 解放大批老干部,为转折实现准备坚实基础第204-216页
  (二) 大胆提拔年富力强的干部,为转折实现注入新生力量第216-224页
  (三) 健全民主集中制,为转折实现提供制度保障第224-228页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实现的社会条件第228-233页
  (一) 人民群众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社会力量第228-230页
  (二) 知识分子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重要力量第230-233页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转折的特点和基本经验第233-257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转折的特点第233-237页
  (一) 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激烈交锋第233-234页
  (二) 理论纠偏、继承和创新的融合发展第234-236页
  (三) 健康力量与“左”的力量的激烈斗争第236-237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基本经验第237-257页
  (一) 在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237-241页
  (二) 在坚持从实际出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241-245页
  (三) 在解放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245-247页
  (四) 在健全民主集中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247-251页
  (五) 在加强领袖群体建设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251-257页
结论第257-260页
参考文献第260-26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67-268页
致谢第268-270页
附件第270页

论文共2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膳食叶酸生物利用性研究
下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及汇聚节点选址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