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核电厂应急计划区划分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4页 |
| ·国外核电厂事故应急源项和应急计划区域分状况 | 第11-12页 |
| ·国内核电厂应急源项和应急计划区域划分状况 | 第12-14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第2章 应急计划区概述 | 第15-19页 |
| ·应急计划区(EPZ) | 第15页 |
| ·应急计划区划分原则 | 第15-16页 |
| ·确定应急计划区范围的一般方法和安全准则 | 第16页 |
| ·一般方法 | 第16页 |
| ·确定烟羽应急计划区的安全准则 | 第16页 |
| ·确定食入应急计划区范围的安全准则 | 第16页 |
| ·应急计划区的区域范围与实际边界的确定 | 第16-17页 |
| ·干预水平 | 第17-19页 |
| 第3章 核电厂自然、地理、经济及环境 | 第19-22页 |
| ·概述 | 第19-20页 |
| ·厂址环境特征 | 第20页 |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 ·人口分布 | 第20页 |
| ·工业企业和外部人为事件 | 第20页 |
| ·交通 | 第20页 |
| ·陆域资源和海域环境 | 第20-21页 |
| ·水弥散条件 | 第21页 |
| ·大气弥散条件 | 第21页 |
| ·辐射环境、噪声及电磁辐射本底 | 第21-22页 |
| 第4章 核电厂事故情况及分析 | 第22-35页 |
| ·电厂放射性事故 | 第22-29页 |
| ·潜在的初始事件和运行工况 | 第22-23页 |
| ·事故描述 | 第23-29页 |
| ·事故源项产生过程 | 第29-31页 |
| ·失水事故 | 第29页 |
| ·弹棒事故 | 第29页 |
| ·燃料操作事故 | 第29-30页 |
|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 | 第30页 |
| ·一根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并安全阀卡开事故 | 第30-31页 |
| ·安全壳外蒸汽系统管道破裂事故 | 第31页 |
| ·容控箱破损事故 | 第31页 |
| ·废气衰变罐破损事故 | 第31页 |
| ·放射性物质运输事故 | 第31-32页 |
| ·新燃料运输事故 | 第31-32页 |
| ·乏燃料运输事故 | 第32页 |
| ·固体废物运输事故 | 第32页 |
| ·电厂环境保护设施性能 | 第32-35页 |
| 第5章 超设计基准事故 | 第35-40页 |
| ·三里岛事故 | 第35页 |
| ·切尔诺贝利事故 | 第35页 |
| ·切尔诺贝利事故对环境的影响 | 第35-37页 |
| ·严重事故的初因事件 | 第37页 |
| ·严重事故的物理过程及缓解措施 | 第37-40页 |
| ·严重事故的物理过程 | 第37-38页 |
| ·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措施 | 第38-40页 |
| 第6章 导出应急计划区 | 第40-48页 |
| ·国外一些国家的模式 | 第40-41页 |
| ·应急计划区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41-45页 |
| ·事故大气弥散条件及计算模式 | 第41页 |
| ·照射途径 | 第41-42页 |
| ·大气弥散模式与参数 | 第42-43页 |
| ·剂量估算 | 第43-44页 |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4-45页 |
| ·计算结果 | 第45-46页 |
| ·设计基准事故计算结果 | 第45页 |
| ·超设计基准事故计算结果 | 第45-46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 ·正常运行期间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 ·事故工况下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49页 |
| ·总结 | 第48页 |
| ·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