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 第1-8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第10-14页 |
三、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思路 | 第14-16页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公司僵局的界定 | 第18-38页 |
第一节 公司僵局的内涵 | 第19-25页 |
一、公司僵局的多种认识及其评论 | 第19-22页 |
二、本文对公司僵局的理解 | 第22-25页 |
第二节 公司僵局的特征 | 第25-32页 |
一、股东或董事间的长期对峙性 | 第25-28页 |
二、公司运作机制的停滞性 | 第28-29页 |
三、后果的显著危害性 | 第29-32页 |
第三节 公司僵局的分类 | 第32-38页 |
一、股东会僵局和董事会僵局 | 第32-34页 |
二、对等僵局和非对等僵局 | 第34-35页 |
三、经营分歧僵局和其他分歧僵局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公司僵局的成因 | 第38-67页 |
第一节 产生基础:自治、民主、平等的公司理念 | 第39-50页 |
一、公司自治 | 第40-43页 |
二、资本民主 | 第43-47页 |
三、股东平等 | 第47-50页 |
第二节 催生机制: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与封闭属性 | 第50-60页 |
一、人合性酝酿公司僵局 | 第53-57页 |
二、封闭性激发公司僵局 | 第57-60页 |
第三节 现实因素: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与僵局防控机制的缺失 | 第60-67页 |
一、主体间的利益冲突 | 第60-64页 |
二、僵局防控机制的缺失 | 第64-67页 |
第三章 公司僵局的非司法救济 | 第67-93页 |
第一节 公司僵局的自我救济:章程的完善 | 第68-79页 |
一、章程的意义及作用机理 | 第68-71页 |
二、章程自我救济的作用发挥 | 第71-77页 |
三、章程自我救济的局限性 | 第77-79页 |
第二节 公司僵局的社会救济:调解的运用 | 第79-85页 |
一、调解与公司僵局 | 第79-82页 |
二、调解在公司僵局中的运用 | 第82-84页 |
三、调解处理公司僵局的缺憾 | 第84-85页 |
第三节 公司僵局的社会救济:仲裁的选择 | 第85-93页 |
一、仲裁及其在商事领域的运用 | 第86-88页 |
二、仲裁与公司僵局的解决 | 第88-90页 |
三、公司僵局仲裁的不足 | 第90-93页 |
第四章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正当性 | 第93-125页 |
第一节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理论基础 | 第94-107页 |
一、公司合同理论 | 第94-99页 |
二、信义义务理论 | 第99-103页 |
三、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 第103-107页 |
第二节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现实依据 | 第107-117页 |
一、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必要性——权利需求与司法使命 | 第107-111页 |
二、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可行性——司法属性与功能的保障 | 第111-114页 |
三、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合理性——公司自治的内在要求 | 第114-117页 |
第三节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基本限制 | 第117-125页 |
一、内部救济用竭原则 | 第118-120页 |
二、区别对待原则 | 第120-122页 |
三、利益相关者最大化原则 | 第122-125页 |
第五章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具体问题 | 第125-162页 |
第一节 公司僵局诉讼的提起 | 第125-134页 |
一、适格的原告 | 第125-130页 |
二、适格的被告及第三人 | 第130-133页 |
三、诉讼管辖 | 第133-134页 |
第二节 僵局案件的立案与审理 | 第134-148页 |
一、僵局案件的立案 | 第134-138页 |
二、审理程序 | 第138-140页 |
三、案件受理费与诉前保全 | 第140-143页 |
四、释明权的合理运用 | 第143-148页 |
第三节 公司僵局司法救济的具体措施 | 第148-162页 |
一、公司司法解散 | 第148-152页 |
二、替代性救济措施的价值与类型 | 第152-155页 |
三、我国替代性救济措施的选取与适用 | 第155-162页 |
结语 | 第162-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6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6-177页 |
后记 | 第177-178页 |
论文摘要 | 第178-181页 |
ABSTRACT | 第181-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