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1章 研究综述 | 第10-26页 |
·挫折及挫折承受力概述 | 第10-17页 |
·挫折的概念 | 第10-11页 |
·挫折承受力的概念 | 第11页 |
·有关挫折的理论研究 | 第11-13页 |
·挫折承受力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归因及归因方式概述 | 第17-25页 |
·归因的概念 | 第17页 |
·归因方式的概念 | 第17页 |
·有关归因方式的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归因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26-29页 |
·问题提出 | 第26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施测程序 | 第28页 |
·统计方法 | 第28-29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 | 第29-40页 |
·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研究 | 第29-31页 |
·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总体水平的研究 | 第29页 |
·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人口统计学差异的研究 | 第29-30页 |
·不同年级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的比较研究 | 第30-31页 |
·东北地区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研究 | 第31-36页 |
·东北地区大学生归因方式总体特点的研究 | 第31-32页 |
·不同性别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比较研究 | 第32-33页 |
·不同生长环境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比较 | 第33页 |
·不同专业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比较研究 | 第33-34页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比较研究 | 第34-35页 |
·不同年级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比较研究 | 第35-36页 |
·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36-40页 |
·挫折承受力水平不同的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比较研究 | 第37-38页 |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38-40页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第40-51页 |
·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不高的成因分析 | 第40-43页 |
·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不高的总体成因分析 | 第40-41页 |
·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不高的客观原因 | 第41-42页 |
·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不高的主观原因 | 第42-43页 |
·东北地区大学生归因方式特点及成因分析 | 第43-48页 |
·东北地区大学生总体归因方式特点及成因分析 | 第43-44页 |
·不同性别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成因分析 | 第44-45页 |
·不同生长环境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成因分析 | 第45-46页 |
·不同专业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成因分析 | 第46页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成因分析 | 第46-47页 |
·不同年级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成因分析 | 第47-48页 |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状况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性讨论 | 第48-49页 |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49-5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1-53页 |
注释 | 第53-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
中文摘要 | 第66-68页 |
Abstract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