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 导论 | 第10-20页 |
| (一) 选题的意义、价值与作用 | 第10页 |
| (二) 学术史综述 | 第10-16页 |
| (三) 学术要点 | 第16-17页 |
| (四) 相关界定 | 第17-20页 |
| 一、中国古代的臣民教育及其近代向公民教育的转变 | 第20-32页 |
| (一) 中国古代的臣民教育 | 第21-23页 |
| (二) 清末公民教育的兴起 | 第23-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二、民国初年中小学的公民教育(1912-1921年) | 第32-51页 |
| (一) 背景 | 第32-35页 |
| (二) 公民教育政策 | 第35-36页 |
| (三) 教学宗旨 | 第36-37页 |
| (四) 课程设置 | 第37-38页 |
| (五) 教学内容 | 第38-41页 |
| (六) 教学方法 | 第41-42页 |
| (七) 修身科老师 | 第42页 |
| (八) 修身教科书 | 第42-44页 |
| (九) 个案研究——基于修身课堂的分析 | 第44-48页 |
| (十) 清末、民初的修身科比较研究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三、壬戌学制后中小学的公民教育(1922-1927年) | 第51-69页 |
| (一) 公民科对修身科的取而代之 | 第51-53页 |
| (二) 教育宗旨 | 第53-57页 |
| (三) 课程设置 | 第57-58页 |
| (四) 教学内容 | 第58-60页 |
| (五) 教学方法 | 第60-62页 |
| (六) 公民科老师 | 第62页 |
| (七) 公民科教科书 | 第62-64页 |
| (八) 个案研究——有关公民教育的调查 | 第64-66页 |
| (九) 壬戌学制前的修身科与壬戌学制后的公民科之比较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四、对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评价及其启示 | 第69-77页 |
| (一) 对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评价 | 第69-74页 |
| (二) 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启示 | 第74-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 后记 | 第83-84页 |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