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车辆导向机构的研究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 | 第15-19页 |
·虚拟样机技术 | 第15-16页 |
·虚拟样机技术在汽车工业上的应用 | 第16-18页 |
·ADAMS软件简介 | 第18-19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导向机构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 第22-33页 |
·空气悬架导向机构类型 | 第22-23页 |
·纵向导向机构对客车平顺性和操稳性影响的分析 | 第23-24页 |
·纵向导向机构对客车稳定性影响的定量计算 | 第24-28页 |
·纵向推力杆的实际几何条件 | 第25-26页 |
·100%抗"点头"或者"仰头"的几何条件 | 第26-27页 |
·纵向导向机构对客车平顺性和稳定性影响的计算 | 第27页 |
·整车稳定性影响的定量计算 | 第27-28页 |
·V型推力杆对客车横向稳定性的影响 | 第28-31页 |
·前后悬架以及整车侧倾轴线 | 第28-29页 |
·V型推力杆的定量计算 | 第29-31页 |
·导向机构受力分析 | 第31-32页 |
·前悬架导向机构受力分析 | 第31-32页 |
·后悬架导向机构受力分析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仿真模型建立及其参数确定 | 第33-44页 |
·虚拟样机参数准备 | 第33-38页 |
·运动学参数 | 第34-35页 |
·质量特性参数 | 第35-36页 |
·力学特性参数 | 第36-37页 |
·外界参数 | 第37-38页 |
·虚拟样机模型创建 | 第38-43页 |
·前悬架模型 | 第38页 |
·后悬架模型 | 第38-39页 |
·横向稳定杆模型 | 第39页 |
·转向系模型 | 第39-40页 |
·发动机模型 | 第40-41页 |
·轮胎模型 | 第41页 |
·车身模型 | 第41-42页 |
·整车模型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虚拟样机仿真模型的验证 | 第44-50页 |
·整车直角转弯道路试验 | 第44-45页 |
·整车直角转弯仿真试验 | 第45-47页 |
·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导向机构空间结构优化 | 第50-65页 |
·试验设计(DOE)简介 | 第50-51页 |
·前悬架的设计变量及优化目标 | 第51-53页 |
·前悬架的分析与优化 | 第53-61页 |
·拟合回归方程 | 第54-59页 |
·敏感度分析 | 第59-60页 |
·优化模型 | 第60-61页 |
·前悬架仿真试验设计对比 | 第61-64页 |
·主销内倾角改进前后效果对比 | 第61-62页 |
·前轮外倾角改进前后效果对比 | 第62页 |
·前轮前束角改进前后效果对比 | 第62-63页 |
·主销后倾角改进前后效果对比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空气悬架导向机构截面形状优化 | 第65-81页 |
·ANSYS Workbench Environment简介 | 第65页 |
·悬架及导向机构模型及受力分析 | 第65-67页 |
·空气悬架及推力杆3D模型 | 第65-66页 |
·推力杆受力分析 | 第66-67页 |
·设计变量和目标函数 | 第67-69页 |
·建立有限元模型及设置条件 | 第69-72页 |
·建立有限元建模及网格划分 | 第69-71页 |
·设定边界条件及约束 | 第71-72页 |
·敏感度与强度设计空间分析 | 第72-75页 |
·推力杆钢管最大等效应力敏感度分析 | 第72-73页 |
·推力杆球头座最大等效应力敏感度分析 | 第73-74页 |
·推力杆球头最大等效应力敏感度分析 | 第74页 |
·推力杆总质量敏感度分析 | 第74-75页 |
·优化分析 | 第75-80页 |
·导向机构优化设计基本过程 | 第75-76页 |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第76-78页 |
·钢管稳定性验证: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创新、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创新点 | 第81页 |
·总结 | 第81-82页 |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