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公益动机最大化:对上海市民选居委会干部的激励机制的案例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7-10页
 一、问题由来第7页
 二、选题意义第7-8页
 三、文献综述第8页
 四、研究方法第8页
 五、内容架构第8-10页
第一章 特定治理主体的激励模式第10-20页
 第一节 民选居委会干部的特殊定位第10-13页
  一、民选居委会干部的产生背景第10页
  二、民选居委会干部的特殊定位第10-13页
 第二节 理论基础第13-16页
  一、人性假设与激励理论第13-15页
  二、委托代理理论对激励机制设计的启示第15-16页
 第三节 比较视野第16-20页
  一、西方及香港对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第16-18页
  二、我国其他城市在激励居委会干部实践中的主要做法第18-20页
第二章 民选居委会干部:基本结构及其行动逻辑第20-27页
 第一节 基于上海的个案研究第20页
 第二节 案例背景第20-22页
  一、O街道基本概况第21页
  二、O街道历届直选情况第21-22页
  三、O街道现有居委会干部的基本情况第22页
 第三节 逐步提高的直选比例引起的干部队伍特征变化第22-23页
  一、学历和年龄结构逐步优化第22-23页
  二、人员综合素质有所提高第23页
  三、办公条件和待遇逐步改善第23页
  四、干部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第23页
 第四节 民选居委会干部的“激励短缺”第23-27页
  一、直选形式与行政主导体制仍存矛盾第24页
  二、复杂人需求与现实处境矛盾重重第24-27页
第三章 激励模式再造:目标选择与机制设计第27-40页
 第一节 激励目标:公益动机最大化第27页
 第二节 机制设计:四大关系第27-40页
  一、调整街道与居委会的关系定位:指导与被指导第28-32页
  二、还原社区选民与居委会的关系定位:委托与代理第32-34页
  三、调和居委会成员内部关系:强化领导力和执行力第34-38页
  四、认识个体自身需求关系:形成内在动力第38-40页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后记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际童工标准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对少女人流的社会干预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