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现有园林研究成果概述 | 第10-12页 |
| ·以文献考据为主的研究成果 | 第10-11页 |
| ·以空间意匠分析为主的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 ·以图解分析为主的研究成果 | 第12页 |
|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12-18页 |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 ·基于视觉的空间分析 | 第13-17页 |
| ·基于叙事认知的空间分析 | 第17-18页 |
| ·本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8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写作框架 | 第18-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所体现的空间意识概述 | 第21-30页 |
| ·西方视野中的“空间”——二元对立思维影响下的透视空间 | 第21-24页 |
| ·直觉空间及其身体图式 | 第21-22页 |
| ·理性抽象的透视空间 | 第22-24页 |
| ·运动的空间观 | 第24页 |
|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漫游式思维影响下的叙事空间 | 第24-29页 |
| ·从直觉空间到神话空间 | 第24-25页 |
| ·漫游式思维——直觉空间意识的延伸 | 第25页 |
| ·叙事性的园林空间——主体“人”的身体体验 | 第25-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路径建立人的心理空间与园林物理空间的关系 | 第30-41页 |
| ·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 | 第30-31页 |
| ·物理空间 | 第30页 |
| ·心理空间(psycho-space) | 第30-31页 |
| ·体验及相关概念 | 第31-34页 |
| ·运动与行走 | 第31-32页 |
| ·视觉 | 第32页 |
| ·体验 | 第32-33页 |
| ·体验与感知 | 第33页 |
| ·体验密度 | 第33-34页 |
| ·路径 | 第34-37页 |
| ·已有的对路径的定义 | 第34页 |
| ·路径与交通空间 | 第34-35页 |
| ·路径与视觉序列 | 第35-36页 |
| ·园林中的路径 | 第36-37页 |
| ·路径在园林物理空间与人的心理空间之间的作用 | 第37-40页 |
| ·解读有关路径的造园规律 | 第37-39页 |
| ·路径的作用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路径影响“体验密度”的叙事分析与量化 | 第41-53页 |
| ·中西方绘画及园林叙事比较 | 第41-47页 |
| ·西方式叙事——画面的逼真 | 第42-43页 |
| ·中国式叙事——意境的逼真 | 第43-45页 |
| ·中西“如画” | 第45-47页 |
| ·园林中的两种体验模式 | 第47-49页 |
| ·“画中”模式 | 第47-48页 |
| ·“画外”模式 | 第48-49页 |
| ·表征“体验密度”的几个量值 | 第49-52页 |
| ·路径的密度 | 第49-50页 |
| ·路径的环绕度 | 第50-51页 |
| ·路径的连接密度 | 第51页 |
| ·路径的景观频率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苏州古典园林的叙事分析及量化 | 第53-87页 |
| ·艺圃 | 第53-63页 |
| ·艺圃的历史沿革 | 第53-55页 |
| ·艺圃的叙事分析 | 第55-61页 |
| ·基于叙事的量化分析 | 第61-63页 |
| ·留园 | 第63-76页 |
| ·留园的历史沿革 | 第63-65页 |
| ·留园的叙事分析 | 第65-73页 |
| ·基于叙事的量化分析 | 第73-76页 |
| ·网师园 | 第76-84页 |
| ·网师园的历史沿革 | 第76-78页 |
| ·网师园的叙事分析 | 第78-80页 |
| ·基于叙事的量化分析 | 第80-84页 |
| ·园林路径与认知结构 | 第84-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