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6页 |
| ·高校合并的涵义 | 第11页 |
| ·高校合并与企业兼并的异同 | 第11-13页 |
| ·联合办学的基本范畴 | 第13-16页 |
| ·研究内容、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 第16-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中国高校合并概况 | 第19-29页 |
| ·50 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 | 第19-21页 |
| ·90 年代及之后高校合并历程 | 第21-23页 |
| ·高校合并案例研究: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 | 第23-29页 |
| ·师资规模 | 第24页 |
| ·学科建设 | 第24-25页 |
| ·科研能力 | 第25-26页 |
| ·大学排名 | 第26-28页 |
| ·机遇与挑战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 第29-49页 |
| ·合并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 ·教育经济学理论 | 第29-30页 |
| ·资源基础理论 | 第30-32页 |
| ·管理效率理论 | 第32页 |
| ·其他合并理论基础 | 第32-33页 |
| ·合并动因分析 | 第33-39页 |
| ·国外高校合并动因分析 | 第33-34页 |
| ·中国高校合并动因分析 | 第34-39页 |
| ·高校合并效应分析 | 第39-41页 |
| ·国外学者对高校合并效应的分析 | 第39-40页 |
| ·国内学者对高校合并效应的分析 | 第40-41页 |
| ·组织名称变更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中国高校合并的类型划分 | 第42-47页 |
| ·世界各国高校合并情况概述 | 第42-45页 |
| ·我国高校合并类型的划分情况 | 第45-47页 |
| ·研究问题与假设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49-57页 |
| ·总体思路 | 第49-50页 |
| ·合并类型编码 | 第50-51页 |
| ·合并有效性指标的选择 | 第51-54页 |
| ·数据筛选 | 第54-57页 |
| 第五章 高校合并有效性的测量 | 第57-63页 |
| ·各合并高校相比合并前和值的增长比例计算 | 第57-58页 |
| ·高校自然增长普适水平的参照量计算 | 第58-60页 |
| ·基于参照量判断各高校的合并成效 | 第60-63页 |
| 第六章 高校合并有效性分析结果 | 第63-74页 |
| ·强弱类型对合并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 | 第63-64页 |
| ·专业类型对合并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 | 第64-66页 |
| ·高校名称是否变更对合并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 | 第66-67页 |
| ·是否专升本对合并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 | 第67-69页 |
| ·ANOVA 分析结果 | 第69-7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附录 | 第79-124页 |
| 附录1 合并类型编码结果 | 第79-108页 |
| 附录2 去除参照量影响后的各指标变化结果与求和结果 | 第108-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