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走向富有实效的公众参与--中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导言第10-12页
一、公众参与的兴起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第12-20页
 (一) 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第12-14页
  1、对代议制的反思第12-13页
  2、公众参与阶梯理论第13-14页
 (二) 中国视角:公众参与是行政立法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保障第14-15页
  1、行政机构拥有广泛立法权第14页
  2、对行政立法权的监督不足第14-15页
  3、公众参与有助于提升行政立法的合理性第15页
 (三) 有关概念界定第15-20页
  1、行政立法第15-16页
  2、公众第16-18页
  3、公众参与第18-20页
二、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现状分析第20-40页
 (一) 制度供给分析第20-27页
  1、法律法规层面:倡导与宣誓第20-22页
  2、规章层面:尝试与突破第22-26页
  3、《广州市规章制定公众参与办法》文本分析第26-27页
 (二) 实践情况考察第27-40页
  1、公布草案征求意见走向常态化第28-33页
  2、形式逐渐多样化,但发展不平衡第33-34页
  3、正式立法听证:期望和现实的差距第34-37页
  4、公众参与作为综合、开放的系统过程的初步实践第37-40页
三、公众参与行政立法问题及原因探析第40-52页
 (一) 问题回顾及解读第40-41页
 (二) 现实因素的制约第41-43页
  1、无法实现行政立法信息的普遍公布第41页
  2、公众参与成本高第41-42页
  3、立法计划、立法程序和协调过程的制约第42-43页
 (三) 基于中国实践的制度供给的缺乏第43-45页
  1、制度供给与公众参与第43-44页
  2、确定性、可操作性规范难于出台原因分析第44-45页
  3、制度引进与中国土壤第45页
 (四) 立法信息公开不充分及透明度不高第45-48页
  1、政府信息公开评估框架第46页
  2、行政立法过程中信息公开评估第46-48页
  3、行政立法的透明度不高第48页
 (五) 公众参与不平衡第48-52页
  1、重专家参与,轻利害关系人参与第48-49页
  2、利益集团控制第49页
  3、公民社会发育不足第49-52页
四、关于开展有效公众参与的建议第52-55页
 (一) 行政立法主体的能力建设和观念转变第52页
  1、公众参与需要人力、财力和时间投入第52页
  2、培育“公民伙伴”理念第52页
 (二) 规范化建设第52-54页
  1、出台最低参与标准第52-53页
  2、重视审查阶段的参与第53页
  3、规范座谈会第53页
  4、推广非正式听证第53-54页
 (三) 加强基础性工作第54-55页
  1、建设较统一的参与平台第54页
  2、加强政府法制信息能力建设第54页
  3、推动既有组织积极参与第54-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2页
附录第62-69页
后记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证研究--以裁量基准的制定内容为核心
下一篇:行政组织法立法的缺失与完善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