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0-23页 |
·当代中国政府诚信缺失的表现 | 第10-12页 |
·政府行为不规范 | 第11页 |
·政策制定能力低下 | 第11-12页 |
·行政人员缺乏服务意识 | 第12页 |
·政府诚信缺失的后果 | 第12-16页 |
·增加行政成本,削弱政府权威及政治合法性 | 第13页 |
·阻碍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 第13-14页 |
·消解法律秩序和法治国家 | 第14-15页 |
·侵蚀社会良好风气 | 第15-16页 |
·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国外关于政府诚信的研究 | 第16-17页 |
·国内关于政府诚信的研究 | 第17-18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 第18-23页 |
·选题依据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本文的主要分析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政府诚信建设相关理论 | 第23-30页 |
·政府诚信理论 | 第23-25页 |
·诚信的内涵本质 | 第23-24页 |
·政府诚信的内涵 | 第24-25页 |
·行政伦理理论 | 第25-26页 |
·行政伦理 | 第25页 |
·公共责任 | 第25-26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6-30页 |
·社会契约理论 | 第26-27页 |
·政治合法性理论 | 第27-28页 |
·委托代理理论对上述理论的超越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政府诚信建设的现实基础 | 第30-38页 |
·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 | 第30-33页 |
·选举制度 | 第30-31页 |
·政党制度 | 第31-32页 |
·言论自由制度 | 第32-33页 |
·内在动力机制的客观要求 | 第33-35页 |
·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客观要求 | 第33-34页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的客观要求 | 第34页 |
·公民社会的客观要求 | 第34-35页 |
·直接驱动力 | 第35-38页 |
·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元”机制需要提升政府诚信度 | 第35-36页 |
·电子政务的普及需要提升政府诚信度 | 第36-37页 |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需要打造政府诚信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8-48页 |
·从作为代理人的政府寻找原因 | 第38-41页 |
·政府的经济人本质 | 第38-39页 |
·制度不完善 | 第39-40页 |
·历史规律,认识能力 | 第40-41页 |
·从作为委托人的公众寻找原因 | 第41-43页 |
·公众期望过高 | 第41-42页 |
·公众对政府期望的变化 | 第42-43页 |
·公众认识本身的不准确 | 第43页 |
·从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互动寻找原因 | 第43-48页 |
·GMP 信息互动机理 | 第43-44页 |
·GMP 的机理分析 | 第44-48页 |
第五章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政府诚信建设路径选择 | 第48-57页 |
·法治路径选择 | 第48-50页 |
·完善法律,依法行政 | 第48-49页 |
·依法问责 | 第49-50页 |
·行政路径选择 | 第50-53页 |
·强化诚信监督 | 第50-51页 |
·政务公开 | 第51-52页 |
·完善制度 | 第52-53页 |
·环境路径选择 | 第53-57页 |
·委托代理的诚信文化打造 | 第53-54页 |
·委托代理的媒体互动打造 | 第54-55页 |
·信息对称政务公开的环境打造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