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对人的动机的研究 | 第13-15页 |
·契约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理论与实践的不一致 | 第15-16页 |
·神经元经济学中的公平互惠:来自于生物学的证据 | 第16-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7页 |
·课题的学术和实用意义 | 第17-19页 |
·课题的学术意义 | 第17-18页 |
·课题的实用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4页 |
·对相关名词的必要说明 | 第24-28页 |
2 文献回顾与评论 | 第28-46页 |
·历史上的公平互惠思想 | 第28-29页 |
·公平互惠:来自各方面的证据 | 第29-36页 |
·来自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 | 第29-30页 |
·来自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对内在动机的研究 | 第30-31页 |
·来自实验经济学对公平互惠的研究 | 第31-36页 |
·互惠公平偏好的理论模型 | 第36-41页 |
·基于结果公平的模型 | 第36-38页 |
·基于动机公平的模型 | 第38-41页 |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 第41-46页 |
·国外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41-44页 |
·国内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44-46页 |
3 基于 Rabin 动机公平的代理人行动隐藏的激励契约研究 | 第46-62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Rabin 动机公平博弈模型及动机公平系数的引入 | 第47-49页 |
·基于Rabin 动机公平的道德风险模型 | 第49-59页 |
·代理人行动可观察的对称信息模型 | 第49-53页 |
·代理人行动不可观察的不对称信息模型 | 第53-57页 |
·对称信息与不对称信息的对比分析及结论 | 第57-59页 |
·案例研究:完全契约与不完全契约的激励效果比较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4 基于 Rabin 动机公平的代理人偏好隐藏的激励契约研究 | 第62-82页 |
·引言 | 第62页 |
·模型假设 | 第62-63页 |
·代理人偏好可观察的对称信息模型 | 第63-66页 |
·代理人的偏好不可观察的不对称信息模型 | 第66-72页 |
·两类代理人都被雇佣 | 第66-70页 |
·只雇佣单一类型的代理人 | 第70-72页 |
·一个算例 | 第72-76页 |
·理论应用:对工资向下刚性和“共苦不同甘”的新解释 | 第76-78页 |
·案例研究:Z 集团创业团队裂变的原因分析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5 基于 Rabin 动机公平的团队生产研究 | 第82-94页 |
·引言 | 第82-83页 |
·Holmstrom 基于纯粹自利偏好的经典团队理论 | 第83-84页 |
·Rabin 动机公平博弈模型及扩展 | 第84页 |
·基于Rabin 动机公平偏好的团队生产模型 | 第84-88页 |
·一个基于离散情况的算例 | 第88-90页 |
·实验研究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6 融入讨价还价的激励契约研究 | 第94-108页 |
·引言 | 第94-95页 |
·传统激励契约 | 第95-96页 |
·反契约 | 第96-98页 |
·有限期讨价还价和无限期讨价还价的均衡契约 | 第98-103页 |
·委托人先动 | 第98-102页 |
·代理人先动 | 第102-103页 |
·案例研究:富士康员工工资的集体谈判机制 | 第103-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8页 |
7 结论与后续研究设想 | 第108-112页 |
·本文的结论 | 第108-110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110-111页 |
·后续研究设想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2页 |
附录 | 第122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2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的课题 | 第122页 |
C. 撰写的著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