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序言 | 第9-22页 |
第一章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构想 | 第22-41页 |
第一节 卫国战争初期改造德国政策的提出 | 第22-28页 |
一、以使德国“无害化”为核心目标的改造 | 第22-26页 |
二、洛佐夫斯基报告与制定对德改造政策的启动 | 第26-28页 |
第二节 卫国战争后期改造德国政策的形成 | 第28-41页 |
一、改造德国问题清单与分割德国的瓦尔加报告 | 第28-30页 |
二、改造德国“四化”原则的形成 | 第30-34页 |
三、分割德国设想的放弃 | 第34-41页 |
第二章 苏联对德国苏占区的政治改造 | 第41-71页 |
第一节 非纳粹化:为建设新德国清除障碍 | 第41-56页 |
一、非纳粹化政策的基本内容 | 第41-44页 |
二、非纳粹化政策的实施 | 第44-46页 |
三、冷战与非纳粹化政策的调整 | 第46-51页 |
四、对非纳粹化效果的评估 | 第51-56页 |
第二节 对苏占区政治力量的重组与监控 | 第56-71页 |
一、斯大林关于建立议会民主制的设想与朱可夫的第2 号令 | 第56-57页 |
二、反法西斯政党同盟的组建 | 第57-60页 |
三、“亲疏有别”的政党政策 | 第60-64页 |
四、冷战与苏占区政党政策的调整 | 第64-71页 |
第三章 苏联对德国苏占区的经济改造 | 第71-129页 |
第一节 索取赔偿:双重目标的改造 | 第71-91页 |
一、苏联对德索赔政策的形成 | 第71-80页 |
二、苏联与美英确定德国经济水平的谈判 | 第80-85页 |
三、占领初期索赔政策的实施 | 第85-88页 |
四、冷战与索赔政策的调整 | 第88-91页 |
第二节 经济非军事化:三重意义的改造 | 第91-106页 |
一、经济非军事化政策的基本内容 | 第91-93页 |
二、经济非军事化政策的实施 | 第93-100页 |
三、冷战与经济非军事化政策的调整 | 第100-106页 |
第三节 工业非集中化:由私人资本垄断到国家垄断 | 第106-116页 |
一、工业非集中化改造政策的形成 | 第106-108页 |
二、工业非集中化改造政策的实施 | 第108-116页 |
第四节 土地非集中化:由大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 | 第116-129页 |
一、土地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 第116-118页 |
二、土地改革政策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 | 第118-121页 |
三、各力量对土地改革的态度 | 第121-123页 |
四、土地改革政策的实施及其结果 | 第123-129页 |
第四章 苏联对德苏占区民众的思想改造 | 第129-165页 |
第一节 文化改造:赢得心灵的战斗 | 第129-147页 |
一、文化改造的背景与目标 | 第129-132页 |
二、文化改造的主要措施 | 第132-142页 |
三、冷战与文化改造政策的调整 | 第142-147页 |
第二节 高校改革:培养新型知识分子 | 第147-165页 |
一、占领初期高校改革的目的与措施 | 第147-157页 |
二、冷战与高校的全面苏维埃化 | 第157-161页 |
三、改革引发的斗争 | 第161-165页 |
结语 | 第165-172页 |
一、苏联对德改造政策目标的多重性与矛盾性 | 第165-167页 |
二、对德改造与冷战的互动关系及其后果 | 第167-170页 |
三、苏联的改造对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多重影响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0页 |
后记 | 第180-181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