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亚洲史论文--东亚论文--日本论文

儒学经典结构的形成及其在近世日本的变迁--以“四书体系”和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中心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绪论第10-19页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第10-11页
 二、研究现状的回顾与检讨第11-17页
 三、研究课题的意义与方法第17-18页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第18-19页
上篇: 儒学经典结构中“四书体系”的形成过程第19-102页
 导言第20-22页
 第一章 “前四书时代”的“语、学、庸、孟”第22-54页
  第一节 《论语》述略第22-38页
   一、孔子思想发生逻辑的再认识第22-26页
   二、孔门弟子与《论语》的成书第26-28页
   三、《论语》的流布第28-38页
  第二节 《大学》、《中庸》考略第38-46页
   一、作为《礼记》篇章的《大学》与《中庸》第38-39页
   二、《大学》、《中庸》的作者与成书年代第39-43页
   三、《大学》与《中庸》对孔子思想的发展第43-46页
  第三节 《孟子》论略第46-54页
   一、《孟子》的逻辑展开及其对前贤思想的发展第46-49页
   二、《孟子》在汉代的流传第49-52页
   三、汉唐之间的“《孟子》中衰”第52-54页
 第二章 程朱理学与“四书体系”的建构第54-102页
  第一节 “四书体系”的滥觞期第54-62页
   一、排佛兴儒“道统论”与孔、曾、思、孟脉络的形成第55-57页
   二、援佛入儒的“复性说”与“性命之学”的复归第57-62页
  第二节 “四书体系”的酝酿期第62-85页
   一、《中庸》的“理学化”过程第63-74页
   二、《大学》的改定与发挥第74-80页
   三、《论语》、《孟子》的并称及其理学化第80-85页
  第三节 “四书体系”的形成期第85-102页
   一、朱熹的“四书诠释”第85-99页
   二、“四书”官学地位的确立第99-102页
下篇: 日本古学派对“四书体系”的解构过程第102-186页
 引言第103-107页
 第三章 伊藤仁斋:化约“四书体系”第107-139页
  第一节 伊藤仁斋的思想演变轨迹第107-116页
   一、朱子学对仁斋早期思想的影响第107-108页
   二、仁斋对朱子学“脱却”的内情考察第108-114页
   三、仁斋古学思想的定型第114-116页
  第二节 从“四书体系”到“语孟体系”第116-139页
   一、仁斋的“道论”及“方法论”第116-118页
   二、从《大学非孔氏之遗书辨》到《大学定本》第118-124页
   三、《中庸》的重构与新解第124-130页
   四、尽废宋儒注脚,重解“语孟”二书第130-139页
 第四章 荻生徂徕:解构“四书体系”第139-174页
  第一节 荻生徂徕的学术历程与思想变化第139-153页
   一、朱子学对徂徕的启蒙及其“古文辞学”的发端第139-143页
   二、徂徕对仁斋学的批判与对朱子学的质疑第143-149页
   三、徂徕古学思想的定型第149-153页
  第二节 “六经体系”取代“四书体系”第153-174页
   一、徂徕的“方法论”与“道论”第153-158页
   二、徂徕对“孔孟一体”的解构第158-164页
   三、徂徕对“三书”的新解第164-174页
 第五章 对日本古学派的“长线”思考第174-186页
  第一节 仁斋与徂徕的“同”中之“异”第174-179页
  第二节 仁斋与徂徕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日本的影响第179-186页
结语第186-187页
后记第187-190页
附录: “四书”诠释对照表第190-199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第199-200页
参考文献第200-209页

论文共2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日本陆军派阀与战略抉择
下一篇: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