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导论 | 第13-22页 |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理论说明 | 第17-18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第一章 吴忠地区宗教文化的形成 | 第22-67页 |
第一节 吴忠地理历史人文状况 | 第22-27页 |
一、吴忠是历代政治军事集团争斗的焦点地区 | 第22-23页 |
二、吴忠是北方多民族汇聚之地 | 第23-24页 |
三、吴忠是西部的商埠重镇 | 第24-25页 |
四、吴忠是中国西北地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 第25-27页 |
第二节 五大宗教在吴忠地区的产生和传播 | 第27-44页 |
一、道教 | 第27-29页 |
二、佛教 | 第29-32页 |
三、伊斯兰教 | 第32-42页 |
四、基督教、天主教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吴忠宗教文化土壤的特点 | 第44-67页 |
一、悠久的农耕文明,决定了儒佛道仍然是宗教文化的底色,体现了宗教土壤的传统性特征 | 第44-50页 |
二、众多的民族汇聚,决定了不同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杂糅,体现了宗教土壤的多样性特征 | 第50-57页 |
三、繁荣的商贸码头,决定了不同人群、不同商品和不同文化的交流,体现了宗教土壤的开放性特征 | 第57-59页 |
四、政治军事集团的争斗之地,决定了该地域对其相关地域的影响力,体现了宗教土壤的重要性特征 | 第59-67页 |
第二章 解放后吴忠宗教的状况 | 第67-91页 |
第一节 解放前中国共产党的回族和伊斯兰教政策以及回族的红色情结 | 第67-76页 |
一、中国共产党的回族和伊斯兰教政策 | 第67-72页 |
二、中国共产党回族和伊斯兰教政策在吴忠取得的成功 | 第72-76页 |
第二节 建国以来吴忠宗教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情况 | 第76-88页 |
第三节 关于建国以来宗教与社会适应情况的考量 | 第88-91页 |
一、从关系来讲,经历了适应→紧张→走向适应 | 第88-89页 |
二、从情感来讲,经历了融洽→疏离→逐步融洽 | 第89页 |
三、从生态来讲,出现了协调→破坏→正在协调 | 第89-91页 |
第三章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吴忠宗教与管理 | 第91-116页 |
第一节 吴忠宗教文化生态中环境诸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91-107页 |
一、宗教与政治 | 第91-93页 |
二、宗教与经济 | 第93-98页 |
三、宗教与教育 | 第98-101页 |
四、宗教与民族 | 第101-106页 |
五、宗教与宗教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吴忠宗教事务管理理念的变化和模式的提出 | 第107-116页 |
一、吴忠宗教事务管理理念的变化 | 第107-109页 |
二、从文化生态的视角看在宗教管理中应该坚持的原则 | 第109-111页 |
三、"人本化"管理理念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 第111-116页 |
第四章 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效果 | 第116-137页 |
第一节 人本化管理的理论和力量准备 | 第116-117页 |
一、理论的准备 | 第116-117页 |
二、力量的使用 | 第117页 |
第二节 宗教事务人本化管理的社会实践 | 第117-133页 |
一、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寓管理于尊重之中 | 第117-119页 |
二、坚持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寓管理于引导之中 | 第119-124页 |
三、坚持维护传统宗教的合法权益,寓管理于保护之中 | 第124-130页 |
四、坚持转变工作作风,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 第130-133页 |
第三节 "人本化"管理的社会效果 | 第133-137页 |
一、"人本化"管理理顺了信教群众的情绪 | 第133-134页 |
二、"人本化"管理坚持了正确的方向 | 第134-135页 |
三、"人本化"管理维护了宗教秩序的稳定 | 第135页 |
四、"人本化"管理发展了多元文化 | 第135-137页 |
第五章 结论:宗教文化生态下的政府责任 | 第137-149页 |
第一节 观念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第137-139页 |
第二节 法制上:尊重法律,健全法规 | 第139-142页 |
一、正确处理自由与法治的关系 | 第139-140页 |
二、正确处理国家法制体系与宗教制度的关系 | 第140-141页 |
三、正确处理宗教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 | 第141-142页 |
四、正确处理政府行政管理和宗教界自我管理的关系 | 第142页 |
第三节 体制上:统筹兼顾,沟通协调 | 第142-144页 |
一、点、线、面的结合 | 第142-143页 |
二、上、下、中的沟通 | 第143页 |
三、人、财、物的配套 | 第143页 |
四、党、政、团的统筹 | 第143-144页 |
第四节 方法上:调查研究,稳健灵活 | 第144-145页 |
一、做学生,在大同中求小异 | 第144页 |
二、做先生,在小异中求大同 | 第144-145页 |
三、做智者,在不变中求万变 | 第145页 |
第五节 作风上:依靠群众,求真务实 | 第145-147页 |
一、带上感情,做信教群众的贴心人 | 第145-146页 |
二、带上面子,做矛盾纠纷的调解者 | 第146页 |
三、带上法宝,做代表人物的好朋友 | 第146-147页 |
第六节 人才上:加强队伍,提高素质 | 第147-149页 |
一、学识水平高,宗教操守好,在群众中有威望的宗教职业队伍 | 第147页 |
二、政策水平高,判断能力强,善于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宗教管理队伍 | 第147页 |
三、思维视角宽,文化底蕴厚,能耐得住寂寞的宗教研究队伍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