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选题背景及理由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9页 |
三、主要研究问题 | 第9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一章 国家形象概说 | 第11-20页 |
第一节 国家形象的概念 | 第11-13页 |
一、国家形象的热潮 | 第11-12页 |
二、国家形象的概念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构建国家形象的意义 | 第13-16页 |
一、良好的国家形象意味着更高的可信度 | 第14页 |
二、良好的国家形象意味着更强的竞争力 | 第14-16页 |
第三节 大众媒介对国家形象塑造的影响 | 第16-20页 |
一、大众媒介是构建国家形象的中坚力量 | 第16-17页 |
二、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来左右国家形象 | 第17-18页 |
三、大众媒介通过媒介外交来影响国家形象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时代》周刊涉华报道的内容分析 | 第20-32页 |
第一节 《时代》周刊的简介 | 第20-21页 |
一、《时代》周刊概况 | 第20-21页 |
二、研究方法及其抽样 | 第21页 |
第二节 《时代》周刊涉华报道内容分析 | 第21-27页 |
一、文章数量:逐年上升趋势 | 第21页 |
二、文章体裁:以深度报道为主 | 第21-22页 |
三、文章主题:涵盖中国发展重要领域 | 第22-27页 |
第三节 中国形象及传播特点 | 第27-32页 |
一、《时代》周刊中中国形象的总体描绘 | 第27-28页 |
二、《时代》周刊的传播特点 | 第28-32页 |
第三章 媒介在传播国家形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41页 |
第一节 媒介总体实力与西方主流媒介的差距过大 | 第32-34页 |
一、对外传播渠道狭窄 | 第32页 |
二、媒介的普及率较低 | 第32-33页 |
三、节目的覆盖率不足 | 第33页 |
四、品牌的影响力微弱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缺乏媒介公信力,自身形象欠佳 | 第34-36页 |
一、媒介公信力 | 第34页 |
二、西方媒介树立自身形象的例证 | 第34-35页 |
三、我国媒介自身形象欠佳的表现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对外传播技巧上存在欠缺 | 第36-37页 |
一、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 | 第36-37页 |
二、传播技巧忽略软传播 | 第37页 |
第四节 网络利用滞后 | 第37-41页 |
一、整体外部环境受限 | 第38页 |
二、自身发展情况受限 | 第38-39页 |
三、网民素质亟待提高 | 第39-40页 |
四、网络复合型人才缺乏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运用媒介传播国家形象的策略 | 第41-51页 |
第一节 重铸媒介公信力,修复媒介形象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借"媒介事件"之势,扩大自身影响力 | 第42-46页 |
一、巧用媒介事件 | 第42-44页 |
二、注重挖掘媒介事件背后的意义 | 第44-45页 |
三、利用媒介事件塑造领导人形象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开展积极的媒介沟通,增加与国外媒体的交流与合作 | 第46-48页 |
一、加强与驻华记者的沟通 | 第46-47页 |
二、加强与国外媒体的交流与合作 | 第47-48页 |
第四节 突出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利用各种形式的影像宣传片 | 第48-49页 |
一、突出传播内容的针对性 | 第48页 |
二、利用各种形式的影像宣传片 | 第48-49页 |
第五节 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强化网络交互性特点 | 第49-51页 |
一、研究受众心理,扩大传播效果 | 第49页 |
二、掌控信息优势,注重信息把关 | 第49-50页 |
三、提高传播实效,加强深度报道 | 第50页 |
四、强化网络互动,重视受众反馈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