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以王希杰和佐藤信夫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4页 |
引言 | 第14-2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4-19页 |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9-21页 |
三、主要内容及基本思路 | 第21-24页 |
第一章 王希杰修辞理论述评 | 第24-70页 |
第一节 王希杰修辞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24-41页 |
一、中西修辞学传统回顾 | 第24-28页 |
二、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 | 第28-40页 |
1. 修辞两字的习惯用法的探讨 | 第28-31页 |
2. 修辞和语辞使用的三境界 | 第31-33页 |
3. 修辞和语辞形成的三阶段 | 第33-34页 |
4. 修辞同情境和题旨 | 第34-36页 |
5. 修辞的技巧和修辞的方式 | 第36-37页 |
6. 修辞研究的需要、进展和任务 | 第37页 |
7. 修辞学的功用 | 第37-40页 |
三、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对王希杰的影响 | 第40-41页 |
第二节 王希杰修辞理论的体系结构 | 第41-65页 |
一、《汉语修辞学》中的体系结构 | 第41-50页 |
1. 修辞和修辞学的定义 | 第43-45页 |
2. 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 第45页 |
3. 修辞格和修辞方式 | 第45-46页 |
4. 修辞学的任务、范围和功用 | 第46-47页 |
5. 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6. 矛盾观与得体观 | 第48-50页 |
二、《修辞学新论》中的创新 | 第50-59页 |
1. 方法上的创新 | 第50-52页 |
2. 体系结构上的创新 | 第52-54页 |
3. 几个创新的观点 | 第54-59页 |
三、《修辞学通论》中体系结构的确立 | 第59-63页 |
1. 交际活动 | 第59-61页 |
2. 四个世界 | 第61-63页 |
四、《修辞学导论》中向起点的复归 | 第63-65页 |
第三节 王希杰修辞理论的总体评价 | 第65-70页 |
一、"效果论" | 第65-66页 |
二、"正偏离"和"负偏离" | 第66-67页 |
三、"四个世界"说 | 第67页 |
四、方法论和潜性修辞 | 第67-70页 |
第二章 佐藤信夫修辞理论述评 | 第70-122页 |
第一节 佐藤信夫对前人修辞学的批判 | 第71-81页 |
一、佐藤信夫对近现代日本修辞学的批判 | 第72-77页 |
1. 现代日本修辞学的"前史" | 第72-74页 |
2. 现代日本修辞学的"正史" | 第74-77页 |
二、佐藤信夫对西方修辞学的批判 | 第77-81页 |
第二节 作为"第三视点"的修辞感觉 | 第81-93页 |
一、视角的转换:对"零度"与"偏离"的颠倒 | 第81-85页 |
二、佐藤信夫对修辞格的研究 | 第85-90页 |
1. 直喻 | 第86-87页 |
2. 隐喻 | 第87-88页 |
3. 换喻和提喻 | 第88-89页 |
4. 夸张 | 第89页 |
5. 列叙和缓叙 | 第89-90页 |
三、佐藤信夫修辞学的本体论和人性论 | 第90-93页 |
第三节 佐藤信夫对传统修辞学的认识论改造和重建 | 第93-116页 |
一、对西方古典修辞学的拯救 | 第94-96页 |
二、作为创造性认识造型的辞格体系 | 第96-116页 |
1. 默说或中断 | 第97-100页 |
2. 踌躇 | 第100-105页 |
3. 转喻或侧写 | 第105-107页 |
4. 对比 | 第107-109页 |
5. 反饰和悖论 | 第109-111页 |
6. 讽喻 | 第111-113页 |
7. 反讽 | 第113-115页 |
8. 暗示引用 | 第115-116页 |
第四节 佐藤信夫修辞理论的总体评价 | 第116-122页 |
一、修辞学的人性论 | 第116-118页 |
二、修辞学的认识论 | 第118-119页 |
三、修辞学的方法论 | 第119-122页 |
第三章 王希杰与佐藤信夫修辞学比较 | 第122-153页 |
第一节 逻辑起点的比较 | 第122-132页 |
一、对"修辞学"的定义 | 第122-125页 |
二、两种定义的基础 | 第125-132页 |
1. 王希杰的修辞立其诚 | 第125-129页 |
2. 佐藤信夫的"修辞立其感" | 第129-132页 |
第二节 体系结构的比较 | 第132-140页 |
一、王希杰修辞学体系的层次性 | 第133-135页 |
二、佐藤信夫修辞学体系的有机性 | 第135-136页 |
三、两种体系的异同 | 第136-140页 |
第三节 方法的比较 | 第140-153页 |
一、对结构主义方法的两种不同运用 | 第140-142页 |
二、对辩证方法的两种不同运用 | 第142-147页 |
三、方法与本体的两种不同的关系 | 第147-153页 |
第四章 中日当代修辞理论的一般倾向比较 | 第153-188页 |
第一节 中国当代修辞学的一般倾向:出走与回归 | 第153-166页 |
一、陈望道以前或同时代的中国现代修辞学 | 第154-157页 |
二、49年以后的中国当代修辞学 | 第157-166页 |
第二节 日本现当代修辞学的一般倾向:拿来和超越 | 第166-182页 |
一、日本现代修辞学中的"拿来" | 第166-172页 |
二、日本现当代修辞学中的"超越" | 第172-182页 |
第三节 两种倾向的比较及结论 | 第182-188页 |
一、差异方面 | 第182-185页 |
二、相同方面 | 第185-187页 |
三、结论 | 第187-188页 |
结语: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修辞哲学的设想 | 第188-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194页 |
一、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1页 |
二、其他参考文献 | 第191-194页 |
后记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