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 ·现实背景 | 第9页 |
| ·理论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 ·委托代理相关理论研究 | 第10-15页 |
| ·景区经营权转让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17页 |
|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委托代理相关研究 | 第17页 |
| ·小结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 ·景区经营权的界定 | 第19-21页 |
| ·产权与经营权 | 第19-20页 |
| ·景区所有权、景区产权与景区经营权的关系 | 第20-21页 |
| ·委托代理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21-22页 |
| ·委托代理关系 | 第22-24页 |
| 第3章 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原因、结构及特征 | 第24-28页 |
| ·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原因 | 第24页 |
| ·委托代理关系的结构 | 第24-26页 |
| ·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 | 第25-26页 |
| ·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 | 第26页 |
| ·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 | 第26-28页 |
| ·公民委托人身份不明确 | 第26页 |
| ·政府处于关键地位 | 第26页 |
| ·多重委托导致代理链条冗长 | 第26-27页 |
| ·代理风险与委托风险并存 | 第27-28页 |
| 第4章 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委托代理关系模型 | 第28-32页 |
| ·委托代理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 | 第28-29页 |
| ·信息对称条件下的分析 | 第29-30页 |
|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分析 | 第30-32页 |
| 第5章 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委托代理关系的问题分析 | 第32-41页 |
| ·委托代理问题 | 第32-35页 |
| ·代理问题 | 第32-34页 |
| ·委托问题 | 第34-35页 |
| ·委托代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 第35-38页 |
| ·所有者缺位、多头管理 | 第36-37页 |
| ·责任不明确、权责不对称 | 第37-38页 |
| ·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 第38-41页 |
| ·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不完全一致 | 第38页 |
| ·委托人与代理人信息不对称 | 第38-39页 |
| ·委托人与代理人契约不完善 | 第39-40页 |
| ·委托人与代理人风险不对称 | 第40页 |
| ·不确定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第6章 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41-48页 |
| ·产权制度方面 | 第41页 |
| ·明晰旅游资源产权 | 第41-42页 |
| ·明确权责 | 第42-43页 |
| ·建立问责制度 | 第43页 |
| ·代理人激励约束机制方面 | 第43-45页 |
| ·“经济人”的假设前提 | 第43页 |
| ·代理人激励约束对策 | 第43-45页 |
| ·委托人激励约束方面 | 第45-48页 |
| ·委托人也是“经济人”的假设 | 第45-46页 |
| ·委托人也是激励约束对象 | 第46页 |
| ·委托人的激励约束对策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