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研究的背景、现状与意义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与对象 | 第11-13页 |
·研究现状与意义 | 第13-19页 |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内容 | 第19-23页 |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19-21页 |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21-23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3-27页 |
·主要结论 | 第23-25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5-27页 |
2 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史概述 | 第27-59页 |
·实验经济学兴起与发展之路概览 | 第28-34页 |
·个体决策实验 | 第34-38页 |
·博弈实验之路 | 第38-44页 |
·市场实验之路 | 第44-49页 |
·实验经济学领域的扩展:实验宏观经济学的兴起 | 第49-59页 |
·微观基础的检验 | 第51-53页 |
·多重均衡的选择 | 第53-54页 |
·宏观经济学分支 | 第54-56页 |
·宏观经济政策 | 第56-59页 |
3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一个历史的视角 | 第59-113页 |
·实验研究科学团体的兴起与发展 | 第60-72页 |
·实验先驱 | 第61-68页 |
·实验队伍的壮大与组织性团体的出现 | 第68-72页 |
·实验研究科学团体的活动 | 第72-104页 |
·沟通与交流 | 第73-79页 |
·争论 | 第79-104页 |
·实验研究科学团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 第104-113页 |
·技术的帮助 | 第104-107页 |
·资金的支持 | 第107-113页 |
4 实验经济学的两度兴起:一个范式转变的视角 | 第113-151页 |
·引言 | 第113-117页 |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及其引起的反应 | 第117-128页 |
·Oskar Morgenstern的工作 | 第119-122页 |
·Maurice Allais的反应 | 第122-125页 |
·Santa Monica会议与早期的博弈理论家们 | 第125-128页 |
·心理学家的贡献及其方法的刺激 | 第128-137页 |
·心理学家的工作:以Sidney Siegel为例 | 第129-133页 |
·心理学实验方法对实验经济学的刺激 | 第133-137页 |
·经济学范式的转变与实验经济学的二度兴起 | 第137-151页 |
·一般均衡理论及其"实验"方法 | 第138-143页 |
·一般均衡理论的困境与实验经济学的真正兴起 | 第143-151页 |
5 实验经济学发展的自演化动力:理论与实验的交互 | 第151-191页 |
·理论与实验交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 第153-165页 |
·理论与实验 | 第153-157页 |
·理论与实验的结合 | 第157-165页 |
·不同类型实验中的理论与实验交互路径 | 第165-186页 |
·理论导向型实验 | 第165-181页 |
·经验导向型实验 | 第181-186页 |
·供给创造需求:实验经济学的萨伊定律 | 第186-191页 |
6 结论:一个简评与展望 | 第191-229页 |
·实验经济学是一场科学革命吗? | 第193-203页 |
·实验经济学的性质与意义 | 第203-214页 |
·一个目标:携手理论,认识人类 | 第203-205页 |
·两项功能:数据获取与机制设计 | 第205-209页 |
·一个扩展:回到课堂 | 第209-210页 |
·一条主线:实验设计 | 第210-214页 |
·经济学实验研究的落脚点与方向 | 第214-222页 |
·回归价值与意义 | 第214-217页 |
·走向方法与学科的互动 | 第217-222页 |
·实验经济学之于中国 | 第222-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77页 |
后记 | 第277-279页 |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列表 | 第2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