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8页 |
1.1 引言 | 第7页 |
1.2 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 | 第7-12页 |
1.2.1 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 | 第7-9页 |
1.2.2 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 | 第9-12页 |
1.3 新型钢空间网格结构 | 第12-15页 |
1.3.1 新型平板型钢网络结构 | 第12-13页 |
1.3.2 钢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 | 第13-15页 |
1.4 节点域 | 第15-17页 |
1.4.1 钢框架节点域 | 第15页 |
1.4.2 钢空腹夹层板节点域 | 第15-16页 |
1.4.3 节点域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钢空腹夹层板基本分析方法 | 第18-26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空腹夹层板结构连续化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2.2.1 计算基本假定与计算模型 | 第18-19页 |
2.2.2 上、下表层及夹心层的刚度 | 第19-20页 |
2.2.3 基本方程的建立 | 第20页 |
2.3 空腹夹层板实用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2.3.1 基本假定 | 第21页 |
2.3.2 计算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2.4 离散化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2.4.1 离散化分析方法介绍 | 第22-23页 |
2.4.2 本文采用的有限元法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钢空腹夹层板楼盖参数化分析 | 第26-40页 |
3.1 引言 | 第26-27页 |
3.2 钢空腹夹层板有限元算例 | 第27-28页 |
3.2.1 算例参数 | 第27页 |
3.2.2 有限元模型 | 第27-28页 |
3.3 混凝土板对钢空腹夹层板挠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 上肋和下肋对钢空腹夹层板挠度的影响 | 第29-34页 |
3.4.1 上、下肋翼缘宽度对楼盖挠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2 上、下肋翼缘厚度对楼盖挠度的影响 | 第31页 |
3.4.3 上、下肋腹板高度对楼盖挠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4 上、下肋腹板厚度对楼盖挠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5 小结 | 第33-34页 |
3.5 剪力键对钢空腹夹层板挠度的影响 | 第34-38页 |
3.5.1 剪力键宽度对楼盖挠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3.5.2 剪力键厚度对楼盖挠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3 剪力键高度对楼盖挠度的影响 | 第36页 |
3.5.4 剪力键内隔板对楼盖挠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5.5 小结 | 第37-38页 |
3.6 加劲板对钢空腹夹层板挠度的影响 | 第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考虑节点域影响的钢空腹夹层板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 第40-56页 |
4.1 引言 | 第40-41页 |
4.2 基本算例计算模型 | 第41-43页 |
4.2.1 模型构造特点 | 第41-42页 |
4.2.2 算例有限元模型 | 第42-43页 |
4.3 挠度分布特点 | 第43-44页 |
4.4 剪力键位移分布特点 | 第44-46页 |
4.5 剪力键应力分布特点 | 第46-49页 |
4.6 钢空腹夹层板内力分析 | 第49-54页 |
4.6.1 剪力键内力分布情况 | 第49-50页 |
4.6.2 上、下肋内力分布情况 | 第50页 |
4.6.3 上、下肋弯矩分布规律 | 第50-52页 |
4.6.4 上、下肋剪力分布规律 | 第52-53页 |
4.6.5 上、下肋轴力分布规律 | 第53-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剪力键节点域受力性能分析 | 第56-70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节点域的研究状况 | 第56-57页 |
5.3 有限元模型 | 第57-59页 |
5.3.1 模型参数 | 第57-58页 |
5.3.2 受力特点 | 第58-59页 |
5.4 剪力键节点域构造 | 第59-60页 |
5.4.1 节点域构造 | 第59页 |
5.4.2 剪力键路径选取 | 第59-60页 |
5.5 变形分析 | 第60-63页 |
5.5.1 剪力键节点域位移云图 | 第60-61页 |
5.5.2 剪力键位移变化规律 | 第61-63页 |
5.6 应力分析 | 第63-68页 |
5.6.1 剪力键节点域应力云图 | 第63-64页 |
5.6.2 剪力键应力分布规律 | 第64-68页 |
5.6.3 加劲板应力分布规律 | 第6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0-73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