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3-27页 |
1.2.1 环境空气质量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水质非点源污染研究 | 第15-18页 |
1.2.3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 第18-23页 |
1.2.4 鄱阳湖生态区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2.5 研究趋势 | 第26-27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27-3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8页 |
1.3.4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0-39页 |
2.1 区域概况 | 第30-36页 |
2.1.1 地理概况 | 第30-31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31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31-32页 |
2.1.4 水系河流 | 第32-34页 |
2.1.5 降水与径流 | 第34-35页 |
2.1.6 泥沙 | 第35-36页 |
2.1.7 水资源量 | 第36页 |
2.2 地区总体经济发展状况 | 第36-38页 |
2.3 环境概况 | 第38-39页 |
第3章 研究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分析 | 第39-78页 |
3.1 典型区概况 | 第39-42页 |
3.1.1 自然资源 | 第40-41页 |
3.1.2 气候特征 | 第41-42页 |
3.2 理论基础和方法手段 | 第42-52页 |
3.2.1 空气环境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 | 第43-45页 |
3.2.2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 第45-48页 |
3.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8-50页 |
3.2.4 统计分析法 | 第50-52页 |
3.3 南昌市城区常规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分析 | 第52-59页 |
3.3.1 SO_2、NO_2、PM_(10)污染物的浓度逐年变化特征 | 第52-53页 |
3.3.2 南昌市城区空气污染指数API的逐年变化特征 | 第53-54页 |
3.3.3 空气污染物浓度2003—2012年内分布统计情况 | 第54页 |
3.3.4 SO_2、PM_(10)、NO_2污染物的浓度月、季变化特征 | 第54-55页 |
3.3.5 API逐月变化特征 | 第55-56页 |
3.3.6 SO_2、PM_(10)、NO_2、API逐日变化特征 | 第56-57页 |
3.3.7 SO_2、PM_(10)、NO_2、API空间变化特征 | 第57-59页 |
3.4 南昌市城区酸雨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4页 |
3.4.1 南昌市城区酸雨PH年变化 | 第60页 |
3.4.2 南昌市城区酸雨PH逐月变化分析 | 第60-61页 |
3.4.3 南昌市城区降水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61-62页 |
3.4.4 南昌市城区降水量与降水的PH相关性分析 | 第62-63页 |
3.4.5 南昌市城区降水的电导率分析 | 第63-64页 |
3.5 南昌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评价 | 第64页 |
3.6 南昌市城区环境空气污染物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6页 |
3.6.1 南昌市城区污染源的排放对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3.6.2 南昌市城区气象因素与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66页 |
3.7 南昌市城区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分析 | 第66-71页 |
3.7.1 数据采集及分析 | 第67页 |
3.7.2 南昌市城区大气能见度年际变化 | 第67-69页 |
3.7.3 南昌市城区大气能见度月、季变化 | 第69-70页 |
3.7.4 南昌市城区大气能见度日变化特征 | 第70-71页 |
3.8 南昌市城区大气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2页 |
3.8.1 气象因素对能见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3.8.2 空气污染物对能见度的影响 | 第72页 |
3.9 生态区4个城市城区空气质量的相互影响分析 | 第72-76页 |
3.9.1 生态区4个城市城区的常规污染物变化分析 | 第72-74页 |
3.9.2 生态区4个城市城区的大气降水PH变化分析 | 第74-75页 |
3.9.3 生态区4个城市之间空气污染物影响分析 | 第75-76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研究区水质变化特征分析 | 第78-106页 |
4.1 典型区的选择及概况 | 第78-80页 |
4.1.1 典型区选择的原则 | 第78-79页 |
4.1.2 研究区概况 | 第79-80页 |
4.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80-83页 |
4.2.1 模型的选择 | 第80-81页 |
4.2.2 模型的结构和机理 | 第81-82页 |
4.2.3 数据要求及来源 | 第82-83页 |
4.3 空间数据库的构建及处理 | 第83-87页 |
4.3.1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构建 | 第83-85页 |
4.3.2 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数据库 | 第85-86页 |
4.3.3 建立数字化土地利用图 | 第86-87页 |
4.4 属性数据库的构建及处理 | 第87-89页 |
4.4.1 水文、水质数据的收集及采集、实验与分析 | 第87页 |
4.4.2 气象数据 | 第87-88页 |
4.4.3 土壤属性数据库 | 第88页 |
4.4.4 农业生产状况 | 第88页 |
4.4.5 水文相应单元的划分 | 第88-89页 |
4.5 昌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 | 第89-92页 |
4.5.1 河网的生成以及流域出口点的添加 | 第89页 |
4.5.2 加载气象信息 | 第89-90页 |
4.5.3 创建写入文件 | 第90页 |
4.5.4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90-92页 |
4.5.5 模型运行模拟 | 第92页 |
4.6 模型校准与验证 | 第92-100页 |
4.6.1 模型适用性评价方法 | 第93页 |
4.6.2 径流的校准与验证 | 第93-97页 |
4.6.3 泥沙的校准与验证 | 第97-98页 |
4.6.4 水质的校准与验证 | 第98-100页 |
4.7 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 | 第100-102页 |
4.8 非点源污染的分布特征 | 第102-104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5章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 第106-134页 |
5.1 基础理论与方法 | 第106-119页 |
5.1.1 遥感影像分类概述 | 第106-107页 |
5.1.2 基于像元的分类 | 第107-110页 |
5.1.3 基于专家知识的决策树分类 | 第110-111页 |
5.1.4 面向对象影像分类 | 第111-114页 |
5.1.5 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对比 | 第114-115页 |
5.1.6 ENVI概述 | 第115-116页 |
5.1.7 研究方法 | 第116-119页 |
5.2 遥感影像数据处理 | 第119-126页 |
5.2.1 遥感数据数据源收集 | 第119页 |
5.2.2 数据预处理 | 第119页 |
5.2.3 影像分割 | 第119-120页 |
5.2.4 面向对象计算机自动分类 | 第120-122页 |
5.2.5 分类结果精度检验 | 第122-124页 |
5.2.6 人工解译与编辑 | 第124-125页 |
5.2.7 运用GIS进行分析 | 第125-126页 |
5.3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 第126-133页 |
5.3.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 | 第126-128页 |
5.3.2 南昌市土地利用变化 | 第128-130页 |
5.3.3 昌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 第130-13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6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及空气质量影响研究 | 第134-144页 |
6.1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影响相关性研究 | 第134-139页 |
6.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非点源氨氮、总磷污染分析 | 第134-136页 |
6.1.2 土地利用类型与产出氨氮、总磷负荷的关系 | 第136-137页 |
6.1.3 土地利用类型与产出氨氮、总磷贡献率 | 第137-139页 |
6.2 土地利用与空气质量变化相关性研究 | 第139-141页 |
6.3 优化土地利用类型情景数值模拟 | 第141-14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44-148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4-146页 |
7.2 主要主要的贡献及创新点 | 第146-147页 |
7.3 研究中的不足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