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SDN与OpenFlow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基于OpenFlow的数据中心网络负载均衡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5-19页 |
第2章 基于OpenFlow的SDN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 | 第19-47页 |
2.1 平台需求分析 | 第19页 |
2.2 平台总体架构与运行流程 | 第19-22页 |
2.2.1 平台总体架构 | 第19-20页 |
2.2.2 平台运行流程 | 第20-22页 |
2.3 数据转发层功能实现 | 第22-28页 |
2.3.1 底层网络拓扑搭建 | 第22-25页 |
2.3.2 流量便捷生成实现 | 第25-28页 |
2.4 控制层功能实现 | 第28-35页 |
2.4.1 OF基础模块功能实现 | 第28-29页 |
2.4.2 全局资源视图模块功能实现 | 第29-33页 |
2.4.3 路由计算及下发模块功能实现 | 第33-35页 |
2.5 数据存储层功能设计与实现 | 第35-37页 |
2.5.1 数据存储表设计 | 第35-36页 |
2.5.2 数据存储功能实现 | 第36-37页 |
2.6 数据可视化层功能设计与实现 | 第37-41页 |
2.6.1 数据可视化功能设计 | 第37-38页 |
2.6.2 数据可视化功能实现 | 第38-41页 |
2.7 性能分析 | 第41-42页 |
2.7.1 平均流带宽利用率 | 第41-42页 |
2.7.2 系统吞吐量 | 第42页 |
2.7.3 平均丢包率 | 第42页 |
2.7.4 平均时延抖动 | 第42页 |
2.8 平台功能验证 | 第42-44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第3章 基于多路径传输的动态负载均衡路由算法设计与实现 | 第47-67页 |
3.1 网络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3.1.1 路径时延 | 第47-48页 |
3.1.2 平均流带宽利用率 | 第48页 |
3.1.3 系统吞吐量 | 第48页 |
3.2 基于多路径传输的动态负载均衡路由算法设计 | 第48-50页 |
3.2.1 路径带宽最优度 | 第48-49页 |
3.2.2 链路带宽均衡度 | 第49页 |
3.2.3 路径时延指标 | 第49页 |
3.2.4 MTDLR算法 | 第49-50页 |
3.3 基于多路径传输的动态负载均衡路由算法实现 | 第50-58页 |
3.3.1 泊松流量生成模块实现 | 第52-54页 |
3.3.2 MTDLR算法模块实现 | 第54-58页 |
3.4 性能评价 | 第58-65页 |
3.4.1 实验设计 | 第58页 |
3.4.2 权重选定 | 第58-60页 |
3.4.3 不同算法性能对比 | 第60-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支持动态重路由的流量监控机制设计与实现 | 第67-87页 |
4.1 支持动态重路由的流量监控机制设计 | 第67-72页 |
4.1.1 路径监控机制 | 第67-68页 |
4.1.2 拥塞监控机制 | 第68-70页 |
4.1.3 调度选择机制 | 第70-71页 |
4.1.4 重路由机制 | 第71页 |
4.1.5 监控移除机制 | 第71-72页 |
4.2 支持动态重路由的流量监控机制实现 | 第72-82页 |
4.2.1 初始路由模块实现 | 第75-76页 |
4.2.2 TMDR机制模块实现 | 第76-82页 |
4.3 性能评价 | 第82-86页 |
4.3.1 实验设计 | 第82页 |
4.3.2 性能对比 | 第82-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