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固耦合的发动机排气系统结构强度仿真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概述 | 第9页 |
1.2 发动机仿真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9-11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2 计算分析理论基础 | 第12-29页 |
2.1 传热学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2.2 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理论 | 第14-17页 |
2.3 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2.4 流固耦合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2.5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3 进排气系统计算模型建立 | 第29-40页 |
3.1 进排气系统几何模型 | 第29-30页 |
3.2 耦合计算模型 | 第30-36页 |
3.3 燃烧计算模型 | 第36-37页 |
3.4 排气系统流动计算模型 | 第37-38页 |
3.5 排气系统有限元计算网格模型 | 第38-40页 |
4 进排气系统流动计算分析 | 第40-54页 |
4.1 进气管均匀性结果 | 第42-47页 |
4.2 耦合计算结果应用 | 第47-48页 |
4.3 燃烧计算结果 | 第48-50页 |
4.4 排气系统流动计算结果 | 第50-53页 |
4.5 进排气系统流动计算结论 | 第53-54页 |
5 排气歧管热-机械工作应力及变形分析 | 第54-68页 |
5.1 排气歧管温度场 | 第54-58页 |
5.2 排气歧管应力计算条件的定义 | 第58-61页 |
5.3 排气歧管应力结果分析 | 第61-65页 |
5.4 排气歧管变形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5.5 排气歧管应力场计算结论 | 第67-68页 |
6 排气歧管模态分析 | 第68-72页 |
6.1 模型及边界定义 | 第68-69页 |
6.2 排气管约束热模态仿真结果 | 第69-71页 |
6.3 动载荷激励下的共振判断 | 第71页 |
6.4 排气管热模态计算结论 | 第71-72页 |
7 排气管垫片及增压器垫片密封性能分 | 第72-81页 |
7.1 垫片模型建立 | 第72-75页 |
7.2 排气歧管垫片接触应力分析 | 第75-78页 |
7.3 增压器垫片接触应力分析 | 第78-80页 |
7.4 垫片密封性能计算结论 | 第80-81页 |
8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1-84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81-83页 |
8.2 工作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