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1 基本概念阐述 | 第10-11页 |
1.1.1 美丽乡村 | 第10页 |
1.1.2 公共空间 | 第10页 |
1.1.3 乡村公共空间 | 第10-11页 |
1.1.4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 | 第11页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1.2.1 城乡规划学 | 第11页 |
1.2.2 环境行为学 | 第11-12页 |
1.2.3 景观生态学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1 国内关于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关于乡村景观的研究 | 第13页 |
1.3.3 国外关于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4 国外关于乡村景观的研究 | 第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2 引言 | 第15-19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2.1.1 美丽乡村的发展 | 第15页 |
2.1.2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 第15-16页 |
2.1.3 产业转型升级 | 第16页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3 我国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概况研究 | 第19-26页 |
3.1 我国乡村公共空间分类 | 第19-21页 |
3.1.1 按空间形态分类 | 第19-20页 |
3.1.2 按功能作用分类 | 第20-21页 |
3.1.3 按人的行为类型分类 | 第21页 |
3.2 我国乡村中公共空间景观特征分析 | 第21-22页 |
3.2.1 功能丰富、作用巨大 | 第21-22页 |
3.2.2 层次分明,形态多样 | 第22页 |
3.2.3 文化厚重、特色鲜明 | 第22页 |
3.2.4 生态完整、环境优美 | 第22页 |
3.3 我国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现存问题分析 | 第22-26页 |
3.3.1 地域文化特色缺乏 | 第23页 |
3.3.2 缺少对村民的主体行为需求的设计 | 第23-24页 |
3.3.3 公共空间功能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 | 第24页 |
3.3.4 设计趋于城市化,缺少乡土性 | 第24-25页 |
3.3.5 呈现千篇一律的状态 | 第25-26页 |
4 “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手法研究 | 第26-38页 |
4.1 文化+景观的手法,体现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性 | 第26-29页 |
4.1.1 地域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26-27页 |
4.1.2 地域文化元素的利用 | 第27-28页 |
4.1.3 地域文化表达的创新 | 第28-29页 |
4.2 行为+景观的手法,体现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 第29-32页 |
4.2.1 满足可达性布局 | 第29页 |
4.2.2 满足社会交往性设计 | 第29-30页 |
4.2.3 满足安全舒适性设计 | 第30-31页 |
4.2.4 满足特殊人群的设计 | 第31-32页 |
4.3 功能+景观的手法,体现公共空间设计的实用性 | 第32-34页 |
4.3.1 乡村公共空间功能的多样性设计 | 第33页 |
4.3.2 乡村公共空间功能的复合型设计 | 第33-34页 |
4.3.3 乡村公共空间功能的适应性设计 | 第34页 |
4.4 乡土+景观的手法,体现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的乡愁性 | 第34-38页 |
4.4.1 乡土意境的营造 | 第35-36页 |
4.4.2 与乡土环境的融合 | 第36页 |
4.4.3 乡土植物的配置 | 第36-37页 |
4.4.4 其他乡土材料的使用 | 第37-38页 |
5 项目实践——以马鞍山市当涂县护河镇江山村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例 | 第38-51页 |
5.1 区域背景分析 | 第38-40页 |
5.1.1 地理位置 | 第38页 |
5.1.2 基地地域性自然环境分析 | 第38-39页 |
5.1.3 基地地域性历史文化分析 | 第39-40页 |
5.2 基地公共空间现状 | 第40-41页 |
5.2.1 基地整体层次公共空间分析 | 第40页 |
5.2.2 基地局部层次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 第40-41页 |
5.3 村落公共空间总体景观设计 | 第41-43页 |
5.3.1 总体层面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 第41页 |
5.3.2 公共系统的梳理 | 第41-43页 |
5.4 村落公共空间局部景观设计 | 第43-50页 |
5.4.1 基地内地域文化分析 | 第43页 |
5.4.2 村民行为分析 | 第43-44页 |
5.4.3 场地内各公共空间功能分析 | 第44页 |
5.4.4 文化+景观设计手法的应用 | 第44-46页 |
5.4.5 功能+景观设计手法的应用 | 第46-47页 |
5.4.6 行为+景观设计手法的应用 | 第47-49页 |
5.4.7 乡土+景观设计手法的应用 | 第49-50页 |
5.5 本章总结 | 第50-51页 |
6 结语 | 第51-5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1页 |
6.2 深化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个人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