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3.1 框架理论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2 扶贫报道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4.1 精准扶贫 | 第19页 |
1.4.2 框架和新闻框架 | 第19-21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1 研究样本的确定 | 第21页 |
1.5.2 时间段的界定 | 第21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的形式类目分析 | 第23-35页 |
2.1 报道数量:呈现明显增长 | 第23-25页 |
2.2 报道主题:突出精准帮扶主题视角 | 第25-26页 |
2.3 报道体裁:通讯所占比例高 | 第26-28页 |
2.4 报道地域:集中于西北西南地区 | 第28-31页 |
2.5 报道版面:要闻版居多,增加专版 | 第31-33页 |
2.6 报道倾向:以正面宣传为主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新闻框架分析 | 第35-48页 |
3.1 宏观新闻框架梳理——凸显新闻价值 | 第35-41页 |
3.1.1 有效精准识别 | 第35-36页 |
3.1.2 报道驻村干部 | 第36-37页 |
3.1.3 展现脱贫成就 | 第37-38页 |
3.1.4 落实扶贫措施 | 第38-40页 |
3.1.5 致力于国际减贫 | 第40-41页 |
3.2 中观文本新闻框架分析——重组新闻素材 | 第41-45页 |
3.2.1 新闻图式结构类目建构 | 第41-44页 |
3.2.2 新闻图式分析结论:“主要事件”图式场景建构最多,“后果”和“口头反应”相对持平 | 第44-45页 |
3.3 微观话语新闻框架分析——明确话语倾向 | 第45-48页 |
3.3.1 正面词汇频数多——构建政府主导框架 | 第45-46页 |
3.3.2 引述来源分析——凸显官方话语框架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新闻框架的总结 | 第48-54页 |
4.1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新闻框架优势分析 | 第48-50页 |
4.1.1 政策指引性强,彰显了党报的属性和价值 | 第48页 |
4.1.2 坚持正面宣传,积极引导舆论 | 第48-49页 |
4.1.3 建构多种类框架,为受众了解议题提供丰富的角度 | 第49-50页 |
4.2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新闻框架的不足 | 第50-51页 |
4.2.1 报道文章框架模式固化 | 第50页 |
4.2.2 贫困群众自发脱贫的主体形象不突出 | 第50-51页 |
4.2.3 评论在报道体裁中占比少 | 第51页 |
4.3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新闻框架建构优化建议 | 第51-54页 |
4.3.1 打破固化的写作框架建构,增强文章的创新性 | 第51-52页 |
4.3.2 重视评论阵地,增强言论作用 | 第52页 |
4.3.3 拓宽主题设置,平衡话语权 | 第52-53页 |
4.3.4 注重报道策划,实现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1 | 第59-72页 |
附录2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