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涵义特征及理论分析 | 第14-18页 |
2.1 就业价值取向的涵义及特征 | 第14-15页 |
2.1.1 就业价值取向的涵义 | 第14页 |
2.1.2 就业价值取向的特征 | 第14-15页 |
2.2 就业价值取向的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就业的理论 | 第15-17页 |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 第17-18页 |
3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 第18-32页 |
3.1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积极方面 | 第18-19页 |
3.1.1 价值取向标准更加务实和理性 | 第18-19页 |
3.1.2 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有所增强 | 第19页 |
3.2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消极方面 | 第19-27页 |
3.2.1 就业期望偏高,大众化就业观淡薄 | 第19-22页 |
3.2.2 忽视职业道德,诚信奉献意识淡薄 | 第22-24页 |
3.2.3 缺乏职业规划,存在盲目从众心理 | 第24-25页 |
3.2.4 创业意识增强,但保险求稳心理突出 | 第25-27页 |
3.3 大学生树立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必要性 | 第27-32页 |
3.3.1 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手段 | 第27-29页 |
3.3.2 高等教育大众化长足发展的保障 | 第29-30页 |
3.3.3 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30-32页 |
4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社会现实错位的原因探析 | 第32-42页 |
4.1 自我方面的原因 | 第32-33页 |
4.1.1 自我职业定位不够明确 | 第32页 |
4.1.2 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 第32页 |
4.1.3 心理素质方面有待加强 | 第32-33页 |
4.2 家庭方面的原因 | 第33-34页 |
4.2.1 家庭的环境氛围 | 第33页 |
4.2.2 家庭的教育方式 | 第33-34页 |
4.2.3 父母的就业观念 | 第34页 |
4.3 高校方面的原因 | 第34-37页 |
4.3.1 对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 | 第35页 |
4.3.2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欠完善 | 第35-36页 |
4.3.3 对学生创业支持力度有限 | 第36-37页 |
4.4 社会方面的原因 | 第37-42页 |
4.4.1 社会多元价值观带来的冲击 | 第37页 |
4.4.2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负面影响 | 第37-38页 |
4.4.3 舆论报道造成的负面影响 | 第38-39页 |
4.4.4 社会对职业评价的有色眼镜 | 第39页 |
4.4.5 用人单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 | 第39-40页 |
4.4.6 隐形的就业歧视造成就业价值错位 | 第40-42页 |
5 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对策 | 第42-56页 |
5.1 大学生自身要更新观念 | 第42-47页 |
5.1.1 更新就业观念,明确就业价值定位 | 第42-43页 |
5.1.2 协调大我小我,树立崇高职业理想 | 第43-44页 |
5.1.3 树立长远目光,制定科学就业规划 | 第44-45页 |
5.1.4 打好创业基础,培养创业进取精神 | 第45-46页 |
5.1.5 强化心理素质,养成健康阳光心态 | 第46-47页 |
5.2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 第47-48页 |
5.2.1 父母要为子女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 第47页 |
5.2.2 灵活引导子女调适就业价值定位 | 第47-48页 |
5.3 发挥高校思想教育的作用 | 第48-51页 |
5.3.1 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 第48-49页 |
5.3.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 第49-50页 |
5.3.3 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 第50页 |
5.3.4 分层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 | 第50-51页 |
5.4 政府要加强规范,媒体要积极引导 | 第51-56页 |
5.4.1 健全就业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 第51-53页 |
5.4.2 发挥媒体对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正能量作用 | 第53页 |
5.4.3 单位要调整择才期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 第53-56页 |
6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