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建筑论文

东北地区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园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7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7-18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8-20页
        1.3.1 东北地区第18-19页
        1.3.2 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园第19-20页
    1.4 研究现状第20-22页
        1.4.1 国外农业旅游观光园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2 国内农业旅游观光园研究现状第21-22页
    1.5 课题相关理论基础第22-24页
        1.5.1 有机建筑理论第22-23页
        1.5.2 地域性理论第23-24页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4-25页
        1.6.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6.2 研究方法第25页
    1.7 论文框架第25-27页
第二章 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园概述第27-42页
    2.1 我国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园的发展背景第27-28页
        2.1.1 经济高速增长带动城市化加剧第27页
        2.1.2 旅游消费需求多元化第27页
        2.1.3 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第27-28页
        2.1.4 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提高第28页
    2.2 农业旅游观光园发展概况第28-33页
        2.2.1 国外农业旅游光园发展概况第28-30页
        2.2.2 国内农业旅游光园发展概况第30-33页
    2.3 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园的特征第33-35页
        2.3.1 多元复合的功能第33-34页
            2.3.1.1 生产性和服务性相结合第33页
            2.3.1.2 游览性和体验性相结合第33-34页
            2.3.1.3 娱乐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第34页
        2.3.2 丰富多样的景观第34-35页
            2.3.2.1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辅相成第34页
            2.3.2.2 有明显的季节性第34页
            2.3.2.3 有突出的地域性第34-35页
        2.3.3 多元化的收益第35页
        2.3.4 可持续的发展第35页
    2.4 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园的功能第35-36页
        2.4.1 社会生产功能第35页
        2.4.2 休闲疗养功能第35-36页
        2.4.3 文化教育功能第36页
        2.4.4 美学欣赏功能第36页
    2.5 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园的构成要素第36-41页
        2.5.1 农业要素第36-38页
        2.5.2 建筑要素第38-39页
        2.5.3 文化要素第39-40页
        2.5.4 景观要素第40-41页
    2.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东北地区农业旅游光园的建筑组成及设计原则第42-62页
    3.1 东北地区农业旅游光园的发展概况第42页
    3.2 东北地区农业旅游光园的分类第42-47页
        3.2.1 按功能定位的不同分类第42-44页
        3.2.2 按依托的资源的分类第44-47页
    3.3 东北地区现代农业旅游光园建筑的组成及特征第47-59页
        3.3.1 东北地区现代农业旅游光园建筑的组成第47-57页
            3.3.1.1 生产性建筑第48-49页
            3.3.1.2 住宿建筑第49-53页
            3.3.1.3 餐饮建筑第53-55页
            3.3.1.4 会议建筑第55页
            3.3.1.5 后勤办公建筑第55-56页
            3.3.1.6 其他配套建筑第56-57页
        3.3.2 东北地区现代农业旅游光园建筑的特征第57-59页
            3.3.2.1 地域文化的承载性第57页
            3.3.2.2 风格形式的多样性第57-58页
            3.3.2.3 空间布局的灵活性第58页
            3.3.2.4 空间体量的亲切性第58-59页
    3.4 东北地区农业旅游光园的设计原则第59-61页
        3.4.1 整体性原则第59页
        3.4.2 地域性原则第59页
        3.4.3 有机性原则第59-60页
        3.4.4 乡土性原则第60页
        3.4.5 参与性原则第60-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东北地区农业旅游光园建筑的特色营造分析第62-90页
    4.1 适应地域环境第62-69页
        4.1.1 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第62-64页
            4.1.1.1 地理位置第62页
            4.1.1.2 气候特征第62-63页
            4.1.1.3 地形地貌第63-64页
        4.1.2 适应东北自然环境的农业旅游光园建筑营造第64-69页
            4.1.2.1 与地形地貌相结合第64-66页
            4.1.2.2 与寒冷气候相适应第66-69页
    4.2 以农业为主题第69-73页
        4.2.1 东北地区的农业特征第69-71页
            4.2.1.1 自然条件决定的特征第70页
            4.2.1.2 农业生产方式决定的特征第70页
            4.2.1.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特征第70-71页
        4.2.2 东北地区农业旅游光园建筑的农业主题营造第71-73页
            4.2.2.1 结合主题定位进行场所性的营造第71-72页
            4.2.2.2 功能空间对农业主题的呼应第72页
            4.2.2.3 对农业文化素材的引用第72-73页
            4.2.2.4 与农业景观环境的融合第73页
    4.3 与乡土风貌融合第73-83页
        4.3.1 东北地区的乡村风貌第74-80页
            4.3.1.1 东北地区乡村的标志性景观第74-76页
            4.3.1.2 东北地区乡村的生活场景第76-78页
            4.3.1.3 东北地区的乡土建筑材料第78-79页
            4.3.1.4 东北地区乡村的特色建筑形式第79-80页
        4.3.2 东北乡村风貌在农业旅游观光园建筑中的表达第80-83页
            4.3.2.1 特色建筑形态的延续第80页
            4.3.2.2 乡村生活场景的型化第80-81页
            4.3.2.3 乡土材料的适宜选择第81-82页
            4.3.2.4 乡村标志景观的提炼第82-83页
    4.4 体现地域文脉第83-89页
        4.4.1 东北地区多层次的地域文化第83-87页
            4.4.1.1 多元融合的少数民族文化第84-86页
            4.4.1.2 兼容并序的中原文化第86-87页
            4.4.1.3 豁达开朗的乡村文化第87页
        4.4.2 东北地域文化在农业旅游观光园建筑中的体现第87-89页
            4.4.2.1 营造空间文化意境第87-88页
            4.4.2.2 传达历史民俗及人文风情第88页
            4.4.2.3 与乡村文化的呼应第88-89页
    4.5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五章 东北地区的农业旅游观光园建筑设计方法第90-119页
    5.1 农业旅游观光园建筑总体设计第90-97页
        5.1.1 丰富多样的布局形式第90-93页
            5.1.1.1 集中式布局第90-91页
            5.1.1.2 分散式布局第91-92页
            5.1.1.3 线型布局第92页
            5.1.1.4 组团式布局第92-93页
        5.1.2 与景观相结合的交通组织第93-96页
            5.1.2.1 迂回的道路形式第94页
            5.1.2.2 道路组织景观第94-95页
            5.1.2.3 道路景观空间第95-96页
        5.1.3 多层次的农业生产景观设计第96-97页
            5.1.3.1 水平面的生产景观第96页
            5.1.3.2 垂直面的生产景观第96页
            5.1.3.3 顶界面的生产景观第96-97页
    5.2 烘托乡土气息的建筑尺度及空间序列组合第97-101页
        5.2.1 适宜的建筑尺度第97-100页
            5.2.1.1 尺度比例第97-98页
            5.2.1.2 尺度对比第98-100页
        5.2.2 动态的空间序列第100-101页
            5.2.2.1 序列空间的有机组合第100-101页
            5.2.2.2 空间序列的起承转合第101页
            5.2.2.3 空间序列的动态空间布局第101页
    5.3 农业旅游观光园主要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第101-113页
        5.3.1 亲切宜人的接待空间第101-103页
        5.3.2 灵活乡土的餐饮空间第103-107页
            5.3.2.1 厨房空间第103-105页
            5.3.2.2 就餐空间第105-107页
        5.3.3 朴实温馨的住宿空间第107-110页
        5.3.4 功能复合的会议空间第110页
        5.3.5 突出主题的展示空间第110-111页
        5.3.6 丰富多样的休闲空间第111-113页
    5.4 体现地域性的建筑形态设计第113-118页
        5.4.1 自然环境与形态设计第113-115页
        5.4.2 地域文化与形态设计第115-116页
        5.4.3 材料肌理与形态设计第116-117页
        5.4.4 乡土特色与形态设计第117-118页
    5.5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六章 展望与思考第119-121页
    6.1 东北地区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园建筑的发展趋势第119-120页
    6.2 东北地区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园建筑的设计取向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3页
附录 海城天源农业观光园实践案例展示第123-127页
作者简介第127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7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工程项目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德国齐罗镇度假旅馆被动式设计研究
下一篇:后数图时代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