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被动式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7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 第17-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结构框架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德国被动式建筑理论及发展现状 | 第21-41页 |
2.1 德国建筑节能标准的发展 | 第21-25页 |
2.1.1 德国节能条例的改进 | 第21-23页 |
2.1.2 德国在建筑节能领域所取得的经验 | 第23-25页 |
2.2 德国“被动房”理论 | 第25-27页 |
2.2.1 德国“被动房”定义及意义 | 第25-26页 |
2.2.2 德国“被动房”有利于经济和生态的建设理念 | 第26-27页 |
2.3 德国被动式建筑的发展及影响 | 第27-34页 |
2.3.1 中外传统建筑被动式节能的启示 | 第27-29页 |
2.3.2 德国被动式建筑的发展 | 第29-32页 |
2.3.3 德国被动式建筑发展对我国的影响 | 第32-34页 |
2.4 德国被动式度假建筑实例 | 第34-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尊重自然”的场地设计 | 第41-53页 |
3.1 度假旅馆选址 | 第41-45页 |
3.1.1 齐罗镇地理位置 | 第41-42页 |
3.1.2 度假旅馆的选址 | 第42-45页 |
3.2 场地环境条件的分析 | 第45-49页 |
3.2.1 气候条件 | 第45-47页 |
3.2.2 地形条件 | 第47页 |
3.2.3 光照条件 | 第47-49页 |
3.3 总体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49-52页 |
3.3.1 周边建筑与建设场地对布局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2 建筑朝向对布局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3 建筑通风对布局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可持续性”的能量平衡计算 | 第53-73页 |
4.1 能量平衡计算前期的单体设计 | 第53-60页 |
4.1.1 体形设计与能耗 | 第54-56页 |
4.1.2 空间设计与能耗 | 第56-58页 |
4.1.3 立面设计与能耗 | 第58-60页 |
4.2 能量消耗的初步计算 | 第60-66页 |
4.2.1 生活用电的消耗 | 第60-63页 |
4.2.2 供暖系统的消耗 | 第63-64页 |
4.2.3 通风系统的消耗 | 第64-65页 |
4.2.4 生活热水的消耗 | 第65-66页 |
4.3 能量提供方式的确定 | 第66-71页 |
4.3.1 能量提供方式选择 | 第66-69页 |
4.3.2 提供与消耗能耗的基本平衡 | 第69-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舒适性”的被动式节能方法运用 | 第73-89页 |
5.1 利于空间舒适的被动式通风 | 第73-78页 |
5.1.1 被动式通风的优点 | 第73-74页 |
5.1.2 被动式通风的形式 | 第74-76页 |
5.1.3 新风系统的设计 | 第76-78页 |
5.2 利于环境舒适的被动式采光 | 第78-81页 |
5.2.1 被动式采光的有利效益 | 第78页 |
5.2.2 被动采光的影响因素 | 第78-80页 |
5.2.3 自然光影响下的夏季遮阳 | 第80-81页 |
5.3 利于保温与隔热的围护结构 | 第81-88页 |
5.3.1 良好保温墙体 | 第81-84页 |
5.3.2 高气密性屋顶 | 第84-86页 |
5.3.3 高效节能窗户 | 第86-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