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污泥旋流分选及利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6页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0页 |
1.1.2 城镇污水处理现状 | 第10-12页 |
1.1.3 活性污泥法及污水处理主体工艺 | 第12-16页 |
1.2 污泥内碳源回用及污泥沉降性研究 | 第16-18页 |
1.2.1 污泥絮体及内碳源回用 | 第16-17页 |
1.2.2 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旋流场特性及在污水处理应用拓展 | 第18-22页 |
1.3.1 旋流器发展概况 | 第18-19页 |
1.3.2 旋流场特性 | 第19-22页 |
1.4 存在问题 | 第22页 |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旋流器流场及释碳研究 | 第24-37页 |
2.1 概述 | 第24页 |
2.2 结构设计 | 第24-25页 |
2.2.1 柱锥结构 | 第24页 |
2.2.2 进出口 | 第24-25页 |
2.3 流场理论模型 | 第25-32页 |
2.3.1 基本假设 | 第25-26页 |
2.3.2 基本方程 | 第26-28页 |
2.3.3 内流场计算 | 第28-31页 |
2.3.4 自转速度预测 | 第31页 |
2.3.5 公转速度预测 | 第31-32页 |
2.4 旋流释碳研究 | 第32-36页 |
2.4.1 污泥来源及性质 | 第32页 |
2.4.2 实验装置 | 第32-33页 |
2.4.3 实验操作及流程 | 第33-34页 |
2.4.4 测试方法 | 第34页 |
2.4.5 结果与讨论 | 第34-35页 |
2.4.6 释碳机制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旋流分选静态实验研究 | 第37-49页 |
3.1 污泥来源 | 第37页 |
3.2 实验装置和实验流程 | 第37-39页 |
3.3 分析指标及方法 | 第39-41页 |
3.3.1 水质常规标分析方法 | 第39页 |
3.3.2 污泥外观形貌观测 | 第39页 |
3.3.3 反硝化性能 | 第39-40页 |
3.3.4 呼吸速率 | 第40-41页 |
3.3.5 EPS含量 | 第4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3.4.1 絮体粒径 | 第41-42页 |
3.4.2 Nano-CT和SEM | 第42-43页 |
3.4.3 EPS破解及反硝化性能 | 第43-44页 |
3.4.4 呼吸速率 | 第44-45页 |
3.4.5 沉降性能 | 第45-46页 |
3.5 活性污泥分选机制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SBR侧线实验 | 第49-62页 |
4.1 实验条件 | 第49页 |
4.2 实验装置和工艺流程 | 第49-52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49-51页 |
4.2.2 工艺流程 | 第51-52页 |
4.3 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 | 第52页 |
4.4 系统运行环境 | 第52-53页 |
4.4.1 温度 | 第52页 |
4.4.2 酸碱度 | 第52-53页 |
4.4.3 溶解氧浓度 | 第53页 |
4.5 旋流分选对污泥性能的影响 | 第53-57页 |
4.5.1 粒径 | 第53-54页 |
4.5.2 沉降性能 | 第54-55页 |
4.5.3 污泥呼吸速率 | 第55页 |
4.5.4 反硝化性能 | 第55-57页 |
4.6 旋流分选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57-60页 |
4.6.1 SCOD的去除 | 第57-58页 |
4.6.2 NH_4-N的去除 | 第58页 |
4.6.3 TN的去除 | 第58-59页 |
4.6.4 SS的去除 | 第59-60页 |
4.6.5 进出水质汇总 | 第60页 |
4.7 旋流分选剩余污泥工艺经济性和适用性分析 | 第6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5.1 结论 | 第62页 |
5.2 创新点 | 第62-63页 |
5.3 展望 | 第63-65页 |
5.3.1 现阶段工作不足及建议 | 第63页 |
5.3.2 旋流分选剩余污泥工艺工程应用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