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丧仪蕴含的终极关怀精神探析--以山东乐陵民间丧葬仪式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论文相关元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 有关死亡的研究 | 第9-11页 |
(二) 有关终极关怀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 有关丧葬习俗的研究 | 第12页 |
(四) 总结及展望 | 第12-13页 |
三、研究意义、创新及难点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创新与难点 | 第14页 |
四、研究方法与具体工作安排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 具体工作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山东及乐陵文化、历史概况 | 第16-22页 |
一、齐鲁文化的历史背景 | 第16-18页 |
二、齐鲁文化中的丧葬习俗历史追溯 | 第18-19页 |
三、对齐鲁文化的综合评价 | 第19-20页 |
四、山东乐陵丧葬习俗概览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哲学与宗教死亡观 | 第22-30页 |
一、西方死亡哲学 | 第22-23页 |
二、中国传统死亡哲学 | 第23-27页 |
(一) 儒家死亡观 | 第23-25页 |
(二) 道家死亡观 | 第25-27页 |
三、基督教死亡观 | 第27页 |
四、佛教死亡观 | 第27-29页 |
五、伊斯兰教死亡观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终极关怀理论 | 第30-44页 |
一、终极关怀的定义 | 第30-33页 |
二、国外实践 | 第33-36页 |
(一) 基督教葬礼的终极关怀 | 第33-34页 |
(二) 伊斯兰教葬礼的终极关怀 | 第34-36页 |
三、国内实践 | 第36-44页 |
(一) 儒家终极关怀实践 | 第36-39页 |
(二) 佛教终极关怀实践 | 第39-43页 |
(三) 道教终极关怀实践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终极关怀精神在民间丧葬礼仪中的实践 | 第44-52页 |
一、乐陵的地理文化背景 | 第44-45页 |
二、乐陵的丧葬习俗 | 第45-52页 |
(一) 丧礼 | 第45-50页 |
(二) 葬礼 | 第50-51页 |
(三) 下葬及祭祀 | 第51-52页 |
第六章 民间丧仪终极关怀精神解析及其延伸 | 第52-66页 |
一、对死者的终极关怀 | 第52-62页 |
(一) 死得其所-让死者有尊严的离去 | 第52-53页 |
(二) 死而不朽,虽死犹存 | 第53-62页 |
二、对生者的希望建构 | 第62-66页 |
(一) 虽死犹存,给生者以安慰 | 第62-63页 |
(二) 化解死亡的悲痛和恐惧 | 第63页 |
(三) 悲而有节,哀而不伤,化悲痛为力量、为吉祥 | 第63-64页 |
(四) 对社会关系的重构 | 第64-66页 |
第七章 民间丧仪的特征及现代价值 | 第66-78页 |
一、我国民间丧仪的特征及精神实质 | 第66-71页 |
(一) 民间丧仪的时代特色 | 第66页 |
(二) 民间丧仪的地域特色 | 第66-67页 |
(三) 民间丧仪独特的信仰特色 | 第67-69页 |
(四) 民间丧仪的儒佛道融合的特色 | 第69-71页 |
二、对传统丧仪的现代价值的思索 | 第71-78页 |
(一) 民间丧仪的精神实质 | 第71-73页 |
(二) 民间丧仪中的优秀成分及现代社会功能 | 第73-74页 |
(三) 对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殡葬改革的思考 | 第74-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85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后记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