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广西阳朔县和湖南新宁县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2. 研究目的地和意义第12页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2-15页
  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3页
  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5页
 (三)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5-16页
  1. 研究内容第15页
  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四) 广西阳朔县和湖南新宁县旅游发展概况第16-23页
  1. 广西阳朔旅游发展概况第16-18页
  2. 湖南新宁县旅游发展概况第18-19页
  3. 阳朔县与新宁县两地社会文化相似性第19-23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第23-27页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3-24页
  1. 旅游第23页
  2. 旅游目的地第23页
  3. 社会文化第23页
  4.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第23-24页
 (二) 相关理论基础第24-27页
  1. 旅游地发展阶段理论第24-25页
  2. 文化再生产理论第25-26页
  3. 涵化理论第26-27页
第三章 旅游对阳朔县和新宁县社会文化影响及比较分析第27-61页
 (一) 对饮食文化影响及比较第27-30页
  1. 对阳朔县饮食文化影响分析第27-29页
  2. 对新宁县饮食文化影响分析第29-30页
 (二) 对语言影响及比较第30-32页
  1. 对阳朔县语言影响分析第30-32页
  2. 对新宁县语言影响分析第32页
 (三) 对节庆文化影响及比较第32-37页
  1. 对阳朔县节庆文化影响分析第33-36页
  2. 对新宁县节庆文化影响分析第36-37页
 (四) 对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及比较第37-39页
  1. 对阳朔县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分析第37-38页
  2. 对新宁县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分析第38-39页
 (五) 对风俗习惯影响及比较第39-42页
  1. 对阳朔县风俗习惯影响分析第40-41页
  2. 对新宁县风俗习惯影响分析第41-42页
 (六) 对民间艺术影响及比较第42-45页
  1. 对阳朔县民间艺术影响分析第42-44页
  2. 对新宁县民间艺术影响分析第44-45页
 (七) 对人际关系影响及比较第45-48页
  1. 对阳朔县人际关系影响分析第45-47页
  2. 对新宁县人际关系影响分析第47-48页
 (八) 对思想观念影响及比较第48-51页
  1. 对阳朔县思想观念影响分析第48-50页
  2. 对新宁县思想观念影响分析第50-51页
 (九) 对家庭观念影响及比较第51-55页
  1. 对阳朔县家庭观念影响分析第51-54页
  2. 对新宁县家庭观念影响分析第54-55页
 (十) 对民族意识影响及比较第55-56页
  1. 对阳朔县民族意识影响分析第55页
  2. 对新宁县民族意识影响分析第55-56页
 (十一) 对道德行为影响及比较第56-58页
  1. 对阳朔县道德行为影响分析第56-58页
  2. 对新宁县道德行为影响分析第58页
 (十二) 对教育观念影响及比较第58-61页
  1. 对阳朔县教育观念影响分析第58-59页
  2. 对新宁县教育观念影响分析第59-61页
第四章 启示与对策第61-64页
 (一) 启示第61页
 (二) 新宁县旅游对策探讨第61-62页
  1. 发挥政府积极的主导作用第62页
  2. 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保持当地特色第62页
  3. 加强对本地居民的宣传教育第62页
  4. 提高本地区居民参与度,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第62页
 (三) 阳朔县旅游对策探讨第62-64页
  1.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层次,规范社区居民参与行为第62-63页
  2. 建立平等的对话及利益分享机制第63页
  3. 有侧重点地加强宣传教育第63页
  4. 建立完善的旅游影响评估和监控系统第63页
  5. 保持阳朔山水田园的风光特色第63-6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4-71页
 (一) 结论第64-65页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65页
 (三)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65-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附录1 调查问卷第75-81页
附录2 问卷统计结果及简要说明第81-84页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际合作新框架下越中边境旅游发展研究
下一篇:我国民间丧仪蕴含的终极关怀精神探析--以山东乐陵民间丧葬仪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