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5.1 研究创新 | 第17-18页 |
1.5.2 研究不足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4页 |
2.1.1 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界定 | 第19-22页 |
2.1.2 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 | 第22-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5-26页 |
2.2.3 舞弊三角理论 | 第26页 |
2.2.4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第26-27页 |
第3章 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第27-34页 |
3.1 关联方交易的特点 | 第27-28页 |
3.1.1 特殊性 | 第27页 |
3.1.2 隐蔽性 | 第27-28页 |
3.1.3 复杂性 | 第28页 |
3.2 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识别 | 第28-32页 |
3.2.1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 第28-30页 |
3.2.2 识别被审计单位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 | 第30-31页 |
3.2.3 了解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相关的控制 | 第31-32页 |
3.3 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评估 | 第32-34页 |
3.3.1 考虑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特别风险 | 第32-33页 |
3.3.2 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业绩指标 | 第33-34页 |
第4章 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应对措施 | 第34-39页 |
4.1 总体应对措施 | 第34-36页 |
4.1.1 树立风险导向意识并对关联方交易始终保持执业怀疑 | 第34-35页 |
4.1.2 指派具有关联方审计经验或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 | 第35页 |
4.1.3 实施被审计单位无法预见的审计程序 | 第35-36页 |
4.1.4 获取更广泛的有关关联方交易的审计证据 | 第36页 |
4.2 具体应对措施 | 第36-39页 |
4.2.1 加强对关联交易“定价依据”的审计 | 第37页 |
4.2.2 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大客户进行尽职调查 | 第37页 |
4.2.3 对被审计单位某些关联方交易采用逆查法 | 第37-38页 |
4.2.4 如实恰当地表达审计意见 | 第38-39页 |
第5章 方正科技关联方交易审计案例分析 | 第39-50页 |
5.1 方正科技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审计现状 | 第39-42页 |
5.1.1 案例概况 | 第39-40页 |
5.1.2 方正科技关联方交易事实 | 第40-42页 |
5.1.3 上海上会会计事务所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 第42页 |
5.2 方正科技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第42-47页 |
5.2.1 方正科技所处行业的环境变化 | 第44-45页 |
5.2.2 方正科技的战略目标及经营风险 | 第45页 |
5.2.3 了解方正科技关联方交易相关控制 | 第45-46页 |
5.2.4 评价方正科技关键业绩变化 | 第46-47页 |
5.3 方正科技关联方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47-50页 |
5.3.1 对方正科技的关联方及其交易始终保持职业怀疑 | 第47页 |
5.3.2 加强对方正科技关联方交易“定价依据”的审计 | 第47-48页 |
5.3.3 对方正科技的重大客户进行尽职调查 | 第48页 |
5.3.4 出具合理的审计报告 | 第48-5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