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传统涡轮增压技术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 第15-20页 |
1.2.1 废气旁通涡轮增压技术 | 第15-16页 |
1.2.2 两级涡轮增压技术 | 第16-17页 |
1.2.3 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 | 第17-19页 |
1.2.4 三种增压技术对比 | 第19-20页 |
1.3 电辅助涡轮增压技术的原理及优势 | 第20-21页 |
1.3.1 电辅助涡轮增压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1.3.2 电辅助涡轮增压的优势 | 第21页 |
1.4 电辅助涡轮增压的关键问题及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1.4.1 空气系统瞬态响应问题 | 第21-25页 |
1.4.2 稳态工况下发动机能效改善问题 | 第25-27页 |
1.4.3 eTurbo柴油机电能平衡问题 | 第27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7-30页 |
第二章 eTurbo柴油机试验及仿真平台 | 第30-56页 |
2.1 eTurbo柴油机试验平台构建 | 第30-35页 |
2.1.1 试验台架测控系统 | 第30-32页 |
2.1.2 试验台架硬件构成 | 第32-35页 |
2.2 面向预测控制的柴油机均值模型构建 | 第35-49页 |
2.2.1 发动机动态模型 | 第36-37页 |
2.2.2 高压EGR流量模型 | 第37页 |
2.2.3 发动机充气量模型 | 第37-38页 |
2.2.4 压气机流量模型 | 第38-44页 |
2.2.5 压气机功率模型 | 第44-47页 |
2.2.6 发动机功率模型 | 第47-49页 |
2.3 eTurbo柴油机基础控制策略 | 第49-52页 |
2.3.1 轨压控制 | 第49-50页 |
2.3.2 eTurbo电机功率控制和喷嘴环位置控制 | 第50-52页 |
2.4 eTurbo柴油机GT-SUITE仿真平台 | 第52-55页 |
2.4.1 eTurbo柴油机GT-SUITE仿真模型搭建 | 第53-54页 |
2.4.2 eTurbo柴油机GT-SUITE模型验证 | 第54-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开环控制下eTurbo对柴油机性能的调控规律 | 第56-68页 |
3.1 稳态工况下电辅助功率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56-62页 |
3.1.1 发动机效率及eTurbo电辅助水平定义 | 第56-57页 |
3.1.2 高速大负荷下发电功率对系统总效率的影响 | 第57-59页 |
3.1.3 低速小负荷下电辅助功率对系统总效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3.1.4 全工况下的效率优化及最大节油潜力的评估 | 第60-62页 |
3.2 瞬态工况下电辅助功率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 第62-66页 |
3.2.1 加速过程瞬态工况下进排气压差对空气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62-64页 |
3.2.2 电能回收与发动机油耗的折中关系 | 第64-6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闭环控制下eturbo对柴油机热效率的调控规律 | 第68-80页 |
4.1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eTurbo功率分配最优控制 | 第68-69页 |
4.2 eTurbo对发动机瞬态性能的调控分析 | 第69-71页 |
4.3 eTurbo对发动机道路工况下的调控效果分析 | 第71-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80-81页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