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介孔碳的制备及改性对水中酚类物质的吸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5页
        1.2.1 环境中的双酚A第13-15页
        1.2.2 双酚A的处理方法研究第15-19页
            1.2.2.1 物理法第15-16页
            1.2.2.2 化学法第16-18页
            1.2.2.3 生物法第18-19页
        1.2.3 环境中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第19-20页
        1.2.4 NPEOn的处理方法研究第20-22页
            1.2.4.1 生物法第20-21页
            1.2.4.2 化学法第21-22页
            1.2.4.3 物理法第22页
        1.2.5 介孔碳材料研究进展第22-25页
            1.2.5.1 介孔碳材料的合成方法第22-24页
            1.2.5.2 介孔碳材料吸附应用研究第24-25页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意义第25页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5-27页
        1.4.1 课题研究内容第25-26页
        1.4.2 课题创新点第26-27页
第二章 介孔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27-33页
    2.1 实验材料第27-28页
        2.1.1 实验仪器第27页
        2.1.2 实验药品第27-28页
    2.2 实验方法第28-29页
        2.2.1 介孔碳的制备及改性第28页
        2.2.2 介孔碳材料的表征方法第28-29页
            2.2.2.1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与孔径分布测试第28-29页
            2.2.2.2 介孔碳材料的形态表征第29页
            2.2.2.3 介孔碳材料表面基团表征第29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9-32页
        2.3.1 介孔碳材料的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第29-30页
        2.3.2 介孔碳材料的形态分析第30-31页
        2.3.3 介孔碳材料的表面基团分析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介孔碳材料对水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吸附研究第33-49页
    3.1 实验材料第33页
        3.1.1 实验仪器第33页
        3.1.2 实验药品第33页
    3.2 实验方法第33-34页
        3.2.2 对NPEO_(10)的吸附动力学第34页
        3.2.3 对NPEO_(10)的吸附等温线第34页
        3.2.4 对NPEO_(10)的解吸再生研究第34页
            3.2.4.1 解吸溶液的选择第34页
            3.2.4.2 再生性能研究第34页
    3.3 吸附表征方法第34-38页
        3.3.1 NPEO_(10)标准曲线表示第34-35页
        3.3.2 数据处理方法第35页
        3.3.3 动力学模型第35-36页
        3.3.4 等温线模型第36-37页
        3.3.5 热力学模型第37-38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8-47页
        3.4.1 吸附性能优化第38-40页
            3.4.1.1 NPEO_(10)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第38-39页
            3.4.1.2 吸附剂投加量对NPEO_(10)吸附过程的影响第39页
            3.4.1.3 pH值对NPEO_(10)吸附过程的影响第39-40页
        3.4.2 吸附剂对NPEO_(10)的吸附动力学第40-42页
        3.4.3 吸附剂对NPEO_(10)的吸附等温线第42-44页
        3.4.4 吸附剂对NPEO_(10)的热力学第44-45页
        3.4.5 吸附剂对NPEO_(10)的解吸再生研究第45-47页
            3.4.5.1 解吸溶液的选择第45-46页
            3.4.5.2 再生性能研究第46-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介孔碳材料对水中双酚A的吸附研究第49-62页
    4.1 实验材料第49页
        4.1.1 实验仪器第49页
        4.1.2 实验药品第49页
    4.2 实验方法第49-50页
        4.2.2 对BPA的吸附动力学第50页
        4.2.3 对BPA吸附等温线第50页
        4.2.4 吸附剂对BPA的解吸再生研究第50页
            4.2.4.1 解吸溶液的选择第50页
            4.2.4.2 再生性能研究第50页
    4.3 BPA标准曲线表示第50-51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1-60页
        4.4.1 对BPA的吸附性能优化第51-54页
            4.4.1.1 BPA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1-52页
            4.4.1.2 吸附剂投加量对BPA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2-53页
            4.4.1.3 pH值对BPA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3-54页
        4.4.2 吸附剂对BPA吸附动力学第54-56页
        4.4.3 吸附剂对BPA的吸附等温线第56-58页
        4.4.4 吸附剂对BPA的吸附热力学第58-59页
        4.4.5 吸附剂对BPA的解吸再生研究第59-60页
            4.4.5.1 解吸溶液的选择第59页
            4.4.5.2 再生性能研究第59-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五章 介孔碳材料对两种酚的动态吸附过程研究第62-70页
    5.1 实验材料第62-63页
        5.1.1 实验仪器第62页
        5.1.2 实验药品第62-63页
    5.2 实验方法第63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3-68页
        5.3.1 吸附质浓度对BPA和NPEO_(10)吸附性能影响第63-65页
        5.3.2 进水流速对BPA和NPEO_(10)吸附性能影响第65-67页
        5.3.3 床层高度对BPA和NPEO_(10)吸附性能影响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70-73页
    6.1 结论第70-72页
    6.2 建议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O2吸收剂降解分析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连续刚构桥损伤影响因素分析及加固研究